(见 小管间质疾病概要)
病原学
急性肾小管坏死常见病因 包括:
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其他病因包括
常见的肾毒性物质包括:
严重的血容量损失,特别是患感染性休克、出血性休克、胰腺炎、大手术会增加其风险,风险最高的是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大手术和晚期肝胆疾病(2)增加氨基糖苷类毒性的危险。某些药物组合(例如,两性霉素B和氨基糖苷类)可能会加重肾毒性。NSAIDs可导致多种肾实质疾病,包括急性肾小管坏死。
毒物暴露造成斑状,节段性,管腔内管型和细胞碎片致堵塞或节段性肾小管坏死。
急性肾小管坏死更容易发生于以下患者:
病因学参考文献
-
Stokes MB: Vancomycin in the kidney—A novel cast nephropathy.(肾脏里的万古霉素:一种新型的铸型肾病)J Am Soc NephrolJ 28(6):1669-1670, 2017.doi: 10.1681/ASN.2017010091.
-
Aniort J, Poyet A, Kemeny J-L, et al: Bile cast nephropathy caused by obstructive cholestasis.(阻塞性胆汁淤积引起的胆汁性肾病)Am J Kidney Dis 69(1):143-146, 2017.DOI:10.1053 / j.ajkd.2016.08.023
症状和体征
急性肾小管坏死通常无症状,但可引起急性肾损伤的症状和体征,如果严重,可出现典型的少尿首发症状。然而,如果ATN不太严重,尿量不一定减少(例如,典型见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ATN)。
诊断
当有明确的诱因下(如低血压或接触肾毒素后),血肌酐水平较基线值上升≥0.3mg/(dl•d)或比基线值增加1.5-2.0倍,应怀疑ATN;血肌酐水平的升高可能在接触某些肾毒性物质1-2天后发生(如静脉造影剂)或延迟更长时间(如氨基糖甙类)。
ATN与肾前性氮质血症治疗不同,故需鉴别。肾前性氮质血症的肾灌注降低,导致BUN上升水平与血肌酐不成比例,但不至于引起肾小管细胞缺血损伤。肾前性氮质血症可为直接的血管内血容量丢失(如失血、胃肠道或尿路流失)或无体液损失但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如心功能不全、门脉高压伴腹水)。如果失水是原因,使用IV生理盐水扩容,会增加尿量恢复正常血清肌酐水平。如果ATN是原因,IV盐水通常会导致尿量不增加,血清肌酐没有急剧变化。不治疗的肾前性氮质血症可能进展为缺血性ATN。
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助于ATN和肾前性氮质血症的鉴别( 急性肾小管坏死与肾前性氮质血症的实验室检查鉴别)。
预后
平素体健的患者纠正了基础病因后短期预后良好;血肌酐水平通常在1~3周内恢复或接近正常水平。在体弱患病的患者,即使是轻度急性肾衰竭,发病率和病死率也升高。不需ICU患者的预后比ICU患者预后好(病死率32%与72%)。死亡的预测因素有以下几点:
ATN生存患者 慢性肾脏病的风险增加。
死亡原因通常是感染或基础疾病。
治疗
治疗是支持性的,包括尽可能停用肾毒性药物、维持正常血容量、营养支持、治疗感染(尽量选用无肾毒性药物)。利尿剂可用于维持少尿型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排尿量,但其益处未经证实,且不改变肾损伤的病程;没有证据支持使用甘露醇或多巴胺。急性肾损伤的一般处理在其它地方讨论
预防
预防手段包括以下方面:
-
在病情危重的患者中保持出入液量平衡和肾脏灌注
-
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
若必须使用有肾毒性药物,密切监测肾功能
-
采取措施预防造影剂肾病
-
控制糖尿病患者葡萄糖水平
没有证据表明袢利尿剂、多巴胺、甘露醇有预防或改变急性肾小管坏死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