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抑郁”可指几种抑郁障碍的任何一种。在《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DSM-IV)中根据特定的症状将抑郁障碍分为:
根据病因学可以分为:
抑郁障碍可发病于任何年龄,但通常在10几岁中期或20几岁或30几岁。在初级卫生保健机构中有30%的病人报告存在抑郁症状,但是只有<10%有抑郁症。
情绪低落和悲伤
病因
抑郁症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遗传和环境因素都有作用。
遗传因素占一半以上(在晚发抑郁症患者中所占较少)。因此,抑郁症更常见于抑郁症患者的一级亲属,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同样,遗传因素还会影响对不良事件抑郁反应的发生。
其他理论集中于脑内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包括胆碱能、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5-羟色胺)的水平异常。神经内分泌的失调可能因素之一,重点在于3个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和生长激素。
心理社会因素也有关。重大的生活应激尤其是分离和丧失通常见于抑郁症发作之前,但是这些事件并不总是会导致持久严重的抑郁,除非是心境障碍易感人群。
已经有过一次抑郁症发作者再次发作的风险更高。内向和/或易于焦虑的人可能更容易患抑郁障碍,他们通常缺乏应对生活压力的社交技巧。抑郁症也会发生在患有其他精神障碍的人群当中。
妇女患病的风险更高,但尚无理论解释其原因。可能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在围产期抑郁中,症状出现于孕期和产后4周内 (产后抑郁); ,可能与内分泌变化有关,但具体原因仍未知。
在 季节性情感障碍中,症状的出现是与季节有关的,典型的是在秋季或冬季。这种障碍往往发生于长而严寒的冬天气候中。
引起抑郁和躁狂症状的部分原因
疾病类型 |
抑郁 |
躁狂 |
结缔组织 |
SLE |
|
内分泌 |
甲状腺功能亢进 |
|
感染性疾病 |
广泛性麻痹(神经梅毒)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肺炎♦ |
艾滋病 广泛性麻痹(神经梅毒) 流行性感冒 路易小体脑炎 |
肿瘤性 |
转移性肿瘤 |
— |
神经系统 |
复杂性部分性癫痫发作 ♦(颞叶) 卒中 ♦(前额叶) |
复杂性部分性癫痫发作(颞叶) 间脑肿瘤 脑外伤 多发性硬化 脑卒中 |
营养性 |
— |
|
其他* |
— |
|
药理性 |
两性霉素B 抗胆碱脂酶杀虫剂 巴比妥类 β-阻滞剂(某些,如普萘洛尔) 西米替丁 皮质激素 环丝氨酸 雌激素治疗 吲哚美辛 干扰素 汞 甲基多巴 甲氧氯普胺 口服避孕药 酚噻嗪 利血平 铊 长春碱 长春新碱 |
安非他明 某些抗抑郁药 溴隐亭 可卡因 皮质激素 左旋多巴 哌甲酯 拟交感神经药 |
精神性 |
— |
|
*抑郁常见于这些疾病,但尚未建立明确的因果关系 |
症状和体征
抑郁症除了抑郁情绪外,还会导致认知、精神运动性和其他的功能紊乱(如注意力不集中、疲劳、性欲丧失、对原先感兴趣的事几乎完全丧失兴趣、睡眠紊乱)。抑郁症患者通常会有自杀观念,并可能企图自杀 。也会共病其他精神症状或障碍(如焦虑和惊恐发作),有时会使诊断和治疗复杂化。
各种形式的抑郁症患者都更可能滥用酒精或是其他精神活性药物,以试图自我治疗睡眠紊乱或是焦虑症状。但抑郁症并非原先以为得那样是导致酒或药物滥用的常见原因。抑郁症病人还更可能成为重度吸烟者并且忽视自己的健康,增加罹患或是加重其他疾病的风险(如COPD)。
抑郁症还会降低保护性的免疫反应。抑郁症增加心血管疾病、心梗和卒中的风险,因为抑郁症会释放增加凝血的细胞因子和物质,降低心律变异度。
抑郁症(单相障碍)
患者可能看起来很痛苦、眼中含泪、眉头紧皱、嘴角下垂、萎靡的姿势、眼神接触差、缺乏面部表情、肢体活动和语言变化(如声音很小、缺乏韵律、使用单音节词)。外表可能会和帕金森病混淆。有些患者的抑郁情绪严重到眼泪都哭干了,他们通常无法体验情感而觉得世界变得没有颜色和生气。
营养状况可能严重受损,需要立即进行干预。
一些抑郁症患者忽视个人卫生,甚至忽视他们的孩子、其他亲人或宠物。
诊断需要≥5项以下内容,并且在2周内几乎每天存在,抑郁情绪和丧失兴趣至少存在一项:
持续性抑郁障碍
经前期功能失调障碍
经前期功能失调障碍是指与月经周期明显相关的心境和焦虑症状,在月经前期发病,月经过后症状缓解。症状必须是在过去一年中的多数月经周期中存在。
表现类似但重于 经前期综合征,具有显著的临床症状和/或社交或工作的明显受损。这种障碍可能开始与月经初潮后的任何时间,在更年期时恶化,但绝经后停止。育龄期妇女12个月的患病率大约为2%-6%。
诊断需要患者在月经前一周存在≥5项以下症状。症状必须开始月经开始后几天内明显缓解或在一周内消失。症状必须包括≥1项:
另外,还需具备≥1项的下列表现:
其他抑郁障碍
特别标注
抑郁症和持续性抑郁障碍可能包括一项或多项特别标注以描述抑郁发作的临床特征:
-
焦虑: 患者感到严重的紧张和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担心或害怕发生可怕的事情,或者觉得会失去自我控制。
-
混合特征:患者同时存在≥3项躁狂或轻躁狂症状(如情绪高涨,夸大,更夸夸其谈,思维奔逸,睡眠减少)。
-
内源性 患者对几乎所有活动丧失乐趣或对通常的愉快刺激无法反应。他们表现为沮丧和绝望、过度的或是不恰当的内疚、早醒、明显的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是激越、显著的食欲减退或体重下降。
-
非典型: 患者的情绪对正性事件有暂时的提高(如孩子的探访)。他们也有≥2项以下情况:对感知的批评或拒绝过度反应,沉重麻痹感(沉重感或下垂感,通常在四肢),体重增加或食欲增加,嗜睡。
-
精神病性: 患者存在妄想和/或幻觉。妄想通常表现为犯了不可原谅的过失或罪恶、罹患了不可治疗或是令人羞耻的疾病或是被迫害。幻觉可能是听觉(例如,听力指责或谴责的声音)或视觉。如果只有耳闻人语,应仔细检查患者描述的声音是否为真正的幻听。
-
紧张:患者存在严重的精神运动性迟滞,过度的无目的行为和/或退缩,某些患者会存在做鬼脸、模仿言语或是模仿运动。
-
围产期:发病是在怀孕期间或分娩后4周内。精神病特征可能存在:杀婴行为通常和存在杀死婴儿的命令幻听或婴儿被附身的妄想的精神病性发作相关。
-
季节性:在每年的特定时间发作发作,通常在秋天或冬天。
诊断
诊断根据前文所述症状和体征是否符合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抑郁障碍与普通的情绪波动的鉴别在于,抑郁障碍症状通常非常严重,给患者带来明显痛苦,或影响了其社交、职业和其他重要社会功能。
一些简单的调查问卷可用于筛选。筛查问卷帮助发现一些抑郁症状,但不能单独用于诊断。特定的封闭式问题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满足DSM-5中关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痛苦和功能受损的程度(躯体、社会和职业)以及病程的长短是对严重性进行分级的依据。医生应该很温和但必须直接询问患者是否有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观念和计划,既往的 自杀企图以及其他危险因素。精神病性症状和紧张症提示抑郁严重。内源性抑郁提示为重或中度抑郁。合并躯体症状、物质滥用、焦虑障碍可增加严重性。
鉴别诊断
老年患者中,抑郁症有时会表现为抑郁性痴呆(以往称假性痴呆)与 痴呆的表现极其类似,如注意力下降、精神运动性迟滞。另外,早期的痴呆也可以存在抑郁。总体而言,如果诊断不明确,应先尝试抗抑郁治疗。
鉴别持续性抑郁障碍(如恶劣心境)与物质滥用有时很困难,特别是两者可能合并存在并相互影响。
应排除可能导致抑郁的躯体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是常见的导致抑郁的疾病,特别是在老年人中。帕金森病的表现与抑郁症类似(如乏力、缺乏表情、行动减少)。详细的神经系统体检可排除。
实验室检查
治疗
有些症状可以自行缓解,特别是程度较轻病程较短。对于轻度抑郁可以给予一般的治疗和心理治疗。中到重度的抑郁需要给予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两种治疗合并。有些患者需要电休克治疗。有些患者需要多种药物合并使用。服药1~4周后症状才出现缓解。
抑郁症,尤其是曾经又过1次以上发作,更容易复发。因此,严重患者需要长期服药。
多数抑郁症患者在门诊治疗。当患者出现自杀观念,特别是缺乏家庭支持时,需要住院治疗。同样对于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和躯体疾病的患者也需要住院治疗。
物质滥用患者的抑郁症状通常在药物戒断后的数月内消失。药物滥用时,抗抑郁药物的疗效十分有限。
躯体疾病或 药物中毒引起的抑郁症状首先要治疗原发病。对于诊断不明确、症状不稳定、有自杀观念或感到无望的患者,尝试性的运用抗抑郁药物或心境稳定剂治疗将是有益的。
早期支持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电休克治疗(ECT)
光疗
其他治疗
有时可将精神活性物质](如右旋安非他明、哌甲酯)与抗抑郁药合并使用。但没有很好的临床对照研究证明。
有些病人可使用[B]中草药治疗。圣约翰草 对轻度抑郁可能有效,但数据是矛盾的,圣约翰草可能会与其他抗抑郁药或其他药物相互作用。补充omega-3的安慰剂对照研究表明,用于增强或作为单一疗法,二十碳五烯酸1~2g每天一次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
米走神经刺激[B]包括植入脉冲仪间隙的刺激迷走神经,对于其他方法无效的难治行抑郁持续治疗3~6个月可能有效。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对于抑郁症的急性期治疗的对照试验有大量的临床证据支持。于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C)进行低频磁刺激和于左DLPC进行高频磁刺激。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头痛和头皮不适;高频磁刺激时发生更频繁。
对于难治性患者,针对膝下扣带回,腹前臂囊/腹侧纹状体的深部脑刺激可有效。(1)目前缺乏相关的临床对照试验。
治疗参考文献
-
1.Bergfeld IO, Mantione M, Hoogendoorn MLC, et al:Deep brain stimulation of the ventral anterior limb of the internal capsule f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AMA Psychiatry 1:73(5):456–64, 2016.doi: 10.1001/jamapsychiatry.2016.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