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以参考维生素概述
维生素C(抗坏血酸)参与胶原、肉碱、激素和氨基酸的合成,为创伤愈合所必需并且促进烧伤后的恢复。维生素C也是一种抗氧化剂,能增强免疫功能,并促进铁吸收( 维生素的来源、功能及影响)。
维生素C缺乏症
坏血病
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将导致坏血病,一种以出血、骨质和牙本质发育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病因
病理生理
症状和体征
成人中,维生素C缺乏的症状会在维生素C耗尽后数周至数月才会出现。但是疲乏、虚弱、易怒、体重下降、肌痛、关节痛有可能早期就出现。
在缺乏发生后数月,对结缔组织造成损害的症状出现。可能表现为毛囊过度角化、头发卷曲,毛囊周围出血。牙龈会变得肿胀、发紫、水肿和易破,严重缺乏时容易出血。最终,牙齿松动和脱落。可能招致继发性细菌感染。伤口愈合不良,容易撕裂,并可能出现自发出血,尤其是在下肢的皮肤瘀斑或球结膜出血部位。
其他症状和体征包括出血进入股神经鞘而引起的股神经病(类似深部静脉血栓)、下肢末端水肿、关节腔渗出和出血。
在婴儿中,症状包括易怒、运动时疼痛、厌食和生长缓慢。 婴儿和儿童可能发生骨骼生长受损、出血和贫血。
诊断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对具有皮肤或齿龈相关体征并伴有维生素C缺乏危险因素的病人,实验室检测的结果可能有所助益。检查CBC常用以发现贫血。出血、凝血和凝血时间都正常。
骨骼X光片可以帮助诊断儿童中的坏血病患者(不是成人),最明显的变化是在长骨的末端,特别是在膝部,早期改变类似于骨质萎缩,骨小梁的破坏可能呈磨砂玻璃状的影像表现。骨皮质变薄,在干骺端可见不规则的软骨钙化线(Fraenkel白线)。在软骨钙化线的平行区域可见骨质疏松带或者线性骨折,在骨的外侧缘出现三角形缺损具有特异性的诊断价值。骨骺端可能缩窄。骨膜下出血愈合后可能增厚并形成骨膜钙化影。
有时需要测定血浆中抗坏血酸水平,这种试验目前常在研究机构进行。血浆中抗坏血酸水平从正常范围下降到<0.6mg/dL(<34µmol/L)时被认为处于缺乏边缘,当下降到<0.2mg/dL(<11µmol/L)时表明存在维生素C缺乏。将血液离心后测定形成的白细胞-血小板层中抗坏血酸水平,是一种尚未广泛展开也未标准化的实验室手段。
成人中的坏血病诊断必须同关节炎、出血性疾病、齿龈炎以及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进行鉴别。毛囊过度角化伴随周围充血或出血是此病特异性的表现。牙龈出血、结膜出血、皮肤淤点和淤斑则是非特异的。
治疗
预防
关键点
维生素C中毒
维生素C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是每天2000mg。
据称每天摄入高达10g的维生素C会对健康有益,例如预防病毒感染或缩短感染持续时间、减缓或逆转癌症及动脉硬化的发展等,但是这些作用均尚未证实。然而该剂量可能酸化尿液、导致恶心和腹泻,干扰体内抗氧化-强化氧化系统的平衡,并且可能造成地中海贫血患者或血色沉着病患者的体内 铁超负荷。
维生素C摄入量低于上限对健康成人没有毒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