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见 血管炎概述 )
风湿性多肌痛多见于>55岁以上的人群,男女之比是1:2。
因为风湿性多肌痛与巨细胞动脉炎密切相关,有些专家认为这两个疾病是同一病理过程的不同表现。风湿性多肌痛比颞动脉炎更常见。一小部分患风湿性多肌痛的患者可发展为颞动脉炎,但有40%~60%颞动脉炎的患者同时患有风湿性多肌痛。风湿性多肌痛可先于、后于或与巨细胞动脉炎同时发生。
该病的病因学及发病机制不明。超声和MRI表现提示他们可能是轻度中轴滑膜炎和黏液囊炎所致。
症状和体征
诊断
治疗
开始以每日15~20mg口服的泼尼松治疗,对风湿性多肌痛有明显的效果,通常起效非常迅速(几小时或几天),这也可以支持该诊断。如疑有颞动脉炎,需使用更大剂量的激素以及进行颞动脉活检。
通过症状,ESR和C-反应蛋白监测疗效。当症状减轻,应将糖皮质激素减量直至最低临床有效剂量,无需考虑ESR数值。C-反应蛋白是在指示治疗反应方面优于ESR,因为ESR可能因其他原因在老年人中持续升高。部分患者在约2年内可停用激素,无复发者可更短,而另一些患者仍需小剂量维持多年。NSAIDs很少有效。
不能减激素剂量和频繁复发的患者可加用甲氨蝶呤(10〜15mg口服1次/周,需肾功能正常)或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在风湿性多肌痛中加用两种药物是有争议的,因为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益处很小。使用抗TNF药物(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和利妥昔单抗试验还没有表现出优势。
在老年患者中,临床医生应监测和治疗激素相关的副作用如糖尿病和高血压。对于长期服用激素的患者应给予二膦酸盐化合物预防骨质疏松。
巨细胞动脉炎可发生在风湿性多肌痛初发时或之后,有时甚至在风湿性多肌痛痊愈之后。所以所有患者应被告知一旦有头痛、咀嚼时疼痛以及特别是视力障碍时应立即报告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