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见于中毒的基本原则。
目前有> 100种OTC药品中含有 对乙酰氨基酚,其中有很多是儿童用的制剂(水剂、片剂和胶囊)以及止咳/抗感冒药物。很多处方药也含有 对乙酰氨基酚。因此, 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是常见的。
病理生理学
急性对乙酰氨基酚中毒
导致中毒的剂量,24小时内口服对乙酰氨基酚≥150 mg/kg(成人约≥ 7.5 g)。
静脉输注对乙酰氨基酚
一种专为院内2岁以上患者设计的静脉 对乙酰氨基酚制剂已被报道了数百例过量使用,其中包括数十例死亡,数例发生在儿童身上。大多数不良事件是因为药物剂量错误导致,因为该药是以mg计量但是却以ml分装。由于这些过量是医源性的,因此关于时间和总剂量的信息是可靠的。Rumack-Matthew列线图( 单次急性乙酰氨基酚中毒的Rumack-Matthew 列线图)成功地预测了其毒性。剂量<150mg/kg时不太可能导致中毒。然而,关于静脉输注 对乙酰氨基酚 过量的确切治疗方案,还是建议咨询毒物专家或中毒控制中心。
症状和体征
轻微中毒可能不会出现症状,服药后≥48小时即使出现急性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症状也较轻微。症状出现有四个阶段(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分期):包括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右上腹疼痛。可能出现肾衰竭和胰腺炎,偶尔也会不伴有肝衰竭。>5天后,肝毒性或者减缓,或者进展到致命的多器官衰竭。
诊断
所有非意外摄入 对乙酰氨基酚者(可能有企图自杀者或儿童)均要考虑过量可能,因为含有 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制剂摄入过量很普遍,也未被报告。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早期症状可以很轻,虽然可治但有潜在致命危险,且所有误服患者均应认为药物已经被吸收。
急性摄入后出现肝毒性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可由摄入的总量或由更精确的血清 对乙酰氨基酚药物浓度来预测。知道服药时间时可用Rumack-Matthew 列线图( 单次急性乙酰氨基酚中毒的Rumack-Matthew 列线图)估计肝毒性发生的可能性;如果不知道就无法估算。对于单次的传统剂型 对乙酰氨基酚或速释剂 对乙酰氨基酚的过量(吸收快于7~8分钟),摄入后≥4小时测定血清浓度然后绘到列线图上。如果浓度≤150μg/mL(≤990μmol/L)且没有出现中毒症状提示不太可能存在肝毒性。血药浓度较高提示可能存在肝毒性。对于单次的 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剂过量(其有两个血清浓度高峰,间隔4小时),摄入后≥4小时,且在另一个4小时后再次测定 对乙酰氨基酚浓度,任一浓度超过了列线图上的肝毒性分界线,则需要治疗。
如果确诊或高度怀疑中毒,或摄取的时间不清或未知时,需进行额外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测,如怀疑严重中毒需行PT检测。AST和ALT结果与中毒阶段相关(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分期)。AST > 1000IU/L时,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可能性较慢性肝炎或酒精性肝炎为大。如为严重中毒,胆红素和INR升高。
低水平转氨酶升高(例如,正常上限的2或3倍水平)可以发生在成人服用治疗剂量的 对乙酰氨基酚 数天或数周。这些升高是短暂的,通常可自行缓解或下降(即使继续使用 对乙酰氨基酚),通常临床上无症状,且可能都是不明显的。
对乙酰氨基酚/半胱氨酸蛋白质加合物是一种新的生物标记物,用于提示 对乙酰氨基酚导致的肝毒性。虽然生物标记物可能表明机体暴露于 对乙酰氨基酚, 但不能确凿反映 对乙酰氨基酚导致的肝毒性。
预后
治疗
当胃肠道仍可能有 对乙酰氨基酚 残存时,可给予活性炭治疗。
N-乙酰半胱氨酸是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解毒药。这种药物是谷胱甘肽的前体,可通过增加肝脏谷胱甘肽存储以及其他可能机制来降低 对乙酰氨基酚 的毒性。它可以在 对乙酰氨基酚 毒性代谢产物NAPQI损伤肝细胞之前将其灭活。然而,它无法逆转已经造成的细胞损伤。
对于急性中毒,通过摄入的N-对乙酰氨基酚的量或测定血清药物浓度估测可能存在肝毒性时可给予 N-乙酰半胱氨酸。服用 对乙酰氨基酚8小时内该药物是有效的。24小时后,使用解毒剂是否会获益是有疑问的,但仍然应该给药。如果中毒程度不确定, 应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直至毒性排除。
N-乙酰半胱氨酸通过静脉及口服给药疗效相当。静脉给药需连续输注。负荷剂量是150mg/kg,溶于200ml 5%的D/W中,15分钟以上滴完;后维持量是50mg/kg,溶于500ml 5%的D/W中,4小时以上滴完;然后100mg/kg,溶于1000ml 5%的D/W中,16小时以上滴完。儿童的给药剂量可能需要调整,以减少总的补液量;建议咨询中毒控制中心。
口服的N-乙酰半胱氨酸负荷剂量为140mg/kg。之后每四小时给予70mg/kg的附加剂量,共给药17次。口服乙酰半胱氨酸味道差;将其溶于碳酸饮料或果汁,稀释成1:4后给药,仍可能导致呕吐。如有呕吐,可服用止吐药;如在服药1小时内发生呕吐,需补服1剂。呕吐可能延续很久,限制了口服剂的使用。过敏反应不常见,但在口服和静脉使用中均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