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杆菌孢子可在土壤和动物粪便和保持存活多年。
在世界范围内,每年破伤风导致约20多万例死亡,其中大部分新生儿和儿童,但该病很少被报道,所有的数字只是粗略估计。在美国,从2001年到2008年,平均每年发生29例。从209年到2015年,共报道发病197例,病死16例。年龄分布≥65岁者为25%,20〜64岁者为63%,<20岁者为12%,其中2例新生儿破伤风;所有破伤风相关死亡均发生在年龄> 55岁以上人群。
发病率与人群中的免疫水平直接相关,证明预防有效性。在美国,老年人的免疫水平往往较低。
患者有烧伤,手术伤口或注射吸毒史特别容易发展为破伤风。然而,细微甚至不明显的伤口可导致破伤风。感染也可能发生于产后子宫(孕产妇破伤风)及新生儿的脐部(新生儿破伤风),这是分娩和脐带护理不卫生所导致的。糖尿病和免疫功能不全的病史可能是破伤风的危险因素。
病理生理
症状和体征
诊断
预后
治疗
治疗要求保持呼吸道通畅;其他干预措施包括早期、足量使用人类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来中和未结合毒素;防止毒素进一步生成;给予镇静;控制肌痉挛、高渗液、维持体液平衡和防止并发感染;持续性护理监护。如果TIG无法获取,可静脉用含有破伤风抗毒素的免疫球蛋白(IVIG)。
总体原则
患者首先应被安置在安静的病房。应指导所有的治疗措施的三个原则:
-
通过清创伤和抗生素治疗可预防毒素进一步释放。
-
使用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和破伤风类毒素中和中枢神经系统外未结合毒素,需注意在不同的身体部位进行注射,从而避免中和抗毒素
-
使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毒素作用减到最低。
伤口护理
抗毒素
抗毒素的治疗效果与已结合神经突触毒素的量有关,因为抗毒素只能中和未结合毒素。对成年患者,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3000到6000单位一次性肌肉注射给药;该剂量可分开在伤口周围多个部位注射。根据伤口严重度的不同,剂量可从500-6000单位范围内调整。但部分专家认为500单位剂量即可。
动物来源的抗毒素并非首选,因为它不维持患者的血清抗毒素水平且血清病发生风险较大。如果必须使用马血清,通常的剂量为50,000单位肌注或静注(Caution: 皮肤试验).
必要时可以直接对伤口进行免疫球蛋白或抗毒素注射,但效果不如恰当的伤口处理措施。
肌痉挛处理措施
需使用药物来控制痉挛。
苯二氮卓类药物是用来控制强直和痉挛的标准疗法。他们可阻止内源性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在GABAA 受体处的再摄取。
地西泮有助于控制癫痫发作,对抗肌强直并诱导镇静。用量各不相同,需要细致的调整并密切观察。病情较重者可10~20mg 静脉给药,每3小时一次(不超过5mg/kg)。病情较轻者可5~10mg口服,每2~4小时一次。剂量可因年龄而不同:
除可以广泛应用地西泮外,咪唑安定水溶制剂也可用于长期治疗。成人0.1~0.3mg/(kg•h)静滴;儿童0.06~0.15mg/(kg•h)静滴。咪唑安定可减少地西泮和劳拉西泮并用丙二醇溶剂而引起的乳酸酸中毒,并可减少代谢产物的长期累积所致昏迷。
但是,地西泮并不能预防肌痉挛的发生,可选用维库溴铵0.1mg/kg静滴或其他肌松药以及呼吸机来维持有效呼吸。曾经使用巴夫龙治疗,但是加重了自律神经的不稳定。另外,维库溴铵没有心肌副作用,属于短效肌松药。其他长效肌松药,如罗库溴铵和哌库溴铵同样有效,但目前尚未进行临床随机实验以比较彼此的功效差异。
鞘内注射巴氯芬(γ-氨基丁酸受体GABAA激动剂)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并不明显优于苯二氮。需持续鞘内给药,有效剂量每天20~2000 mcg,首剂50 mcg,效果不明显时,24小时后再给75 mcg;此后24小时再用100 mcg。给予100 mcg仍无效者,不宜接受长期输注。另外,昏迷和呼吸抑制者都需进行通气支持,但往往易导致其他副作用。
丹曲洛林(肌松药)对减轻肌痉挛也有效,起始剂量为1.0~1.5mg/kg静滴,之后改为0.5~1.0mg/kg,每4~6小时一次,疗程要在 ≤25天。丹曲洛林口服用药可替代静脉用药,而且疗程可延长至60天。肝毒性和价格昂贵限制了此药的临床广泛应用。
自主调节紊乱的处理
吗啡可用于破伤风引起的自身调节紊乱,尤其是用于心血管功能紊乱者:每4~6小时一次,每日总量维持在20~180mg。
β受体阻滞剂被用于控制高血压和快速性心律失常,但不推荐用长效β受体阻断剂药如心得安。心源性猝死是破伤风常见死亡原因,β受体阻断剂增加该死亡风险;然而,艾司洛尔这一短效 β受体阻滞剂可安全使用。静脉注射时阿托品已被大剂量使用;阻断副交感神经系统可明显减少大量出汗和腺体分泌。有报道用可乐定进行治疗,比起常规治疗,病死率有降低。
硫酸镁在血清浓度维持在4~8mEq/L时,可通过减轻儿茶酚胺的刺激起到一定的镇静作用。剂量过大时,膝反射可减弱或消失,因此可用来评估镁离子的浓度。患者还会出现潮气量降低,因此需注意维持通气。
其他的药物可能有效,包括:
皮质类固醇的作用未被证实,不推荐使用。
抗生素
支持治疗
预防
初始破伤风疫苗接种及其后规律加强注射以预防破伤风。儿童<7岁需要接种5次疫苗,> 7岁未接种疫苗者需要3次。疫苗可以是单独破伤风类毒素(TT),但类毒素通常与白喉和/或百日咳疫苗联合。儿童疫苗中白喉和百日咳成分(DTaP, DT) 的剂量高于成人疫苗(Tdap, Td),。
儿童在2月、4月、6月、15月-18月以及4-6岁时接受DTaP;在11岁-12岁时接受Tdap 增强剂预防,此后每10年接种一次Td( 推荐用于0-6岁儿童的免疫计划 和 推荐用于7~18岁儿童免疫接种计划).
未经免疫成人首先接种Tdap,此后4周、6月至12个月后分别接种Td,然后每10年接种一次Td。成人未接种含有百日咳疫苗,应当接受Tdap单剂接种,而非Td加强剂。≥65岁成人与<12个月婴儿密切接触者,若未曾接种Tdap,应接受Tdap单剂接种。
无论何时接受末次接种,孕妇应在妊娠27〜36周时接种Tdap;此时接种疫苗,胎儿可发生被动免疫。
破伤风类毒素来自于破伤风杆菌,与白喉和百日咳联合后形成三联疫苗(DTP); 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疫苗, 破伤风-白喉疫苗。
创伤后,是否进行接种要取决于伤口类型和接种史,也可使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创伤后常规破伤风预防)。之前未接种者可连用三剂类毒素,每次间隔一个月。
患破伤风后机体不产生免疫力,因此感染后仍需进行疫苗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