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大细胞增多症是一类以肥大细胞浸润皮肤和(或)其他组织为特征的疾病。因为释放肥大细胞介质而引起病理变化,这些介质包括:组胺、肝素、白三烯和许多其他的炎症介质。组胺引起许多症状,包括胃肠道症状,其他介质也起到一定作用。严重的浸润会引起器官功能障碍。介质释放的诱因可能是物理接触、运动、酒精、非甾体类抗炎药、类罂粟碱、昆虫叮咬或食物。
病因仍然未明,但发现许多患者的编码肥大细胞表面的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基因发生激活性突变(D816V)。其结果是该受体自身磷酸化,导致肥大细胞增殖失去控制。
分类
症状和体征
诊断
肥大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确诊依据皮肤活检,有时需要进行骨髓活检。表现为多焦浓密的肥大细胞浸润。
通过试验排除有相似临床表现得疾病(如全身过敏反应、嗜铬细胞瘤、类癌综合征和卓-艾综合征),这些试验包括如下:
如果诊断不明,可以检测肥大细胞释放介质及其代谢物(如尿N-甲基组胺和N-甲基咪唑乙酸)在血清和尿中的水平,水平升高有助于诊断肥大细胞增多症。类胰蛋白酶(肥大细胞脱颗粒标志物)水平在全身性的肥大细胞增多症升高,而在皮肤型的肥大细胞增多症中水平正常。
骨髓活检,消化道检查及检测c-kit基因存在D816V突变均有助于诊断该病。
治疗
皮肤型肥大细胞增多症
H1拮抗剂对控制症状有效。儿童的皮肤症状不需要额外治疗,多数患者能自行消退。成人皮肤症状用补骨脂素加紫外光照,或者局部用皮质激素每日1次或2次。肥大细胞瘤通常会自行消退,无需治疗。
儿童皮肤型的肥大细胞增多症很少会进展为全身型,但是成人则可能。
全身型肥大细胞增多症
所有患者需要用H1和H2拮抗剂,并应当携带自动肾上腺素注射笔。阿司匹林可以控制面部潮红,但可能促进白三烯的产生,因而与肥大细胞相关症状有关。因为该药有导致Reye综合征的风险,不应当用于儿童。
色甘酸钠200毫克口服QID(2至12岁儿童100毫克QID,不超过40毫克/公斤/天)可以防止肥大细胞脱粒。口服酮替芬2~4mg,每日2次,效果不一。尚无使组织内肥大细胞减少的有效治疗方法。
每周用α-2b-干扰素400万U皮下注射,最大剂量每日300万U,可减轻侵袭型患者的骨损害。需使用皮质激素治疗(泼尼松40~60mg口服,每日1次,2~3周)。脾切除术可提高某些侵袭型患者的生存率。
细胞毒药物(如:柔红霉素、依托泊苷、6-巯基嘌呤)可用于治疗肥大细胞性白血病,但是尚未证实其疗效。用伊马替尼(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物)对某些患者有效,但对存在c-kit基因D816V突变的患者无效。米哚妥林(一种二代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物)对存在突变的患者的疗效尚在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