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骨髓成红细胞增多症最常见的病因是Rh0(D)血型不合,当胎儿的母亲为Rh阴性血型,父亲为Rh阳性血型,胎儿为Rh阳性血型时可能发生,有时可导致溶血。
其他可能造成胎儿骨髓成红细胞增多症的母儿不合包括Kell、Duffy、Kidd、MNSs、Lutheran、Diego、Xg、P、Ee和Cc抗原系统,以及其他的一些抗原。ABO血型不合不造成胎儿骨髓成红细胞增多症。
病理生理
孕期胎儿红细胞经过胎盘进入母体血液循环。这种红细胞的迁移多发生在分娩或终止妊娠时。大量胎血进入母体内(如10~150mL)即为显著胎母出血;可发生于创伤、分娩或终止妊娠后。Rh阳性胎儿的Rh阴性孕妇,胎儿红细胞刺激母体产生针对Rh抗原的抗体。胎母出血量越大,抗体产生越多。其他抗原系统也是同样的机制;然而Kell抗体不合还会直接抑制骨髓红细胞的生成。
其他造成母体抗Rh抗体产生的原因包括使用沾有Rh阳性血的针头以及误输Rh阳性血。
初次致敏妊娠不会发生任何并发症;然而,再次妊娠时,母亲的抗体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造成贫血、低白蛋白血症,可能出现高输出型心衰或胎儿死亡。贫血刺激胎儿骨髓,产生和释放幼稚红细胞(有核红细胞)进入胎儿外周循环(胎儿骨髓成红细胞增多症)。溶血造成新生儿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新生儿核黄疸。通常同种免疫不造成孕妇症状。
诊断
初次产检时,应对所有的妇女进行血型和Rh血型,抗Rh0(D)抗体,以及其他可能造成胎儿骨髓成红细胞增多症的抗体筛查。如果妇女为Rh阴性血,并且抗Rh0(D)抗体检测阳性,或者其他造成胎儿骨髓成红细胞增多症的抗体阳性,应检测父亲血型以及合子型(如果父子关系是肯定的话)。如果男方为Rh阴性,并且与母亲体内检测到的抗体相应的抗原检测阴性,则不需进行进一步检查。如果男方为Rh阳性,或存在抗原,应测定母亲抗Rh抗体滴度。如果滴度为阳性但小于实验室特异性界定值(通常为1:8~1:32),孕20周后,应每2-4周测定一次。如果超出界定值,应根据初次血流检查结果和患者病史,每隔1~2周测定一次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MCA);其目的是发现高输出型心衰,提示存在贫血的可能大。对于血流速度高于该胎龄的患者,应考虑经皮脐带血液穿刺,并行宫内输血。
如果父子关系肯定,并且父亲可能为Rh0(D)杂合子,应测定胎儿Rh血型。如果胎儿为Rh阳性或未知,且大脑中动脉流速(MCA)升高,可能是胎儿贫血。
当Rh0(D)类型不确定时,无创的孕妇外周血无细胞胎儿DNA筛查可以完成RHD基因检测。北美地区可以做这项检测。其他基因(如RHCE、KEL)的无创检测在欧洲已开展。
治疗
预防
在以下时间点给予Rh-阴性的母亲预防措施包括,包括Rh0(D) 免疫球蛋白
分娩应尽量避免创伤。应避免人工剥离胎盘,因其可能会将胎儿细胞挤入母体循环。
可以通过给予妇女Rh0(D)免疫球蛋白预防由于Rh血型不合造成的母体致敏和抗体产生。该制剂含有高滴度抗Rh抗体,可以中和Rh阳性胎儿红细胞。由于在妊娠终止时最有可能发生胎儿抗原进入母体和母体致敏,因此无论是分娩、流产还是治疗异位妊娠,均在每次妊娠终止后72小时内给予免疫球蛋白。标准剂量为300g肌内注射。可行玫瑰花结试验排除严重的胎-母出血,若结果为阳性,可行Kleihauer-Betke(酸洗脱)试验测定进入母体血循环内的胎血量。如该检测结果提示胎-母出血量大(>30mL全血),需要再次注射(每30ml胎儿全血300μg,24小时内最多可注射5次)。
如果仅在分娩后或终止妊娠时给予治疗,有时可能无效,因为在此之前的孕期就已经致敏。因此,所有Rh阴性,没有已知致敏史的妇女,均在孕28周时给予Rh0(D) 免疫球蛋白一剂注射。有些专家建议如果孕40周仍未分娩则给予第二次注射。在每次阴道流血、羊水穿刺或绒毛取样活检后均应当给予Rh0(D)免疫球蛋白。
注射一剂免疫球蛋白后,抗Rh抗体持续存在>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