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梗阻的患病率取决于原因,范围从5/10,000至5/1000。其患病情况呈双峰形分布.在儿童期主要因先天性尿路畸形所致。之后发病率下降,直至60岁时又有所升高,这在男性患者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因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发病率增高。总体上看,梗阻性尿道疾病占终末期肾脏病的4%。尸检发现有2%~4%的患者存在肾盂积水。
病因
很多因素可导致梗阻性尿道疾病,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部分性或完全性、单侧或双侧( 梗阻性尿道疾病的病因)。
最常见病因:不同年龄而异
梗阻可以发生在从肾小管(管型、结晶)至尿道外口的任何部位。梗阻近端的影响可导致腔内压升高、尿流淤滞、尿道感染或结石形成(也可加重或引起梗阻)。该组疾病在男性中更常见,但获得性或先天性尿道缩窄和尿道口狭窄在男性和女性中均可发生。女性的尿道梗阻可继发于原发或转移肿瘤或放疗、手术或泌尿系统器械操作(通常为反复扩张)引起狭窄。
梗阻性尿道疾病的病因
位置 |
举例 |
解剖结构异常 |
|
膀胱 |
膀胱颈挛缩 |
输尿管 |
息肉 狭窄 |
尿道 |
前瓣膜或后瓣膜异常 憩室 损伤:(如 骨盆骨折,骑跨伤) 尿道口狭窄 狭窄 |
外源性肿块或突起的压迫 |
|
女性生殖系统 |
脓肿 卵巢冠纵管囊肿 妊娠 输卵管卵巢脓肿 肿瘤(子宫颈癌,卵巢癌) 子宫脱垂 |
胃肠道 |
阑尾脓肿 克隆病(炎症或脓肿) 囊肿 憩室脓肿 肿瘤 |
泌尿生殖道 |
纤维性慢性 前列腺炎 尿道周围脓肿 |
血管 |
异常血管 动脉瘤 产后卵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输尿管位于腔静脉后 |
腹膜后 |
纤维化(特发性、外科性、药物诱导性) 血肿 淋巴囊肿 淋巴瘤 转移性肿瘤(例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睾丸癌) 盆腔脂肪过多症 结核 |
功能异常 |
|
膀胱 |
膀胱颈功能异常 药物所致膀胱功能异常(如抗胆碱能药物)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 神经源性膀胱 |
输尿管 |
输尿肾盂或尿道膀胱连接处功能异常。 |
尿道腔内机械性梗阻 |
|
肾盂或输尿管 |
血凝块 真菌团 肾乳头脱落 |
肾小管 |
尿酸结晶 |
病理生理
病理所见包括集合管和远端小管扩张及慢性肾小管萎缩,而肾小球损害较少。梗阻性肾病起病3天后出现扩张,在之前集合系统相对正常很少扩张。没有扩张的梗阻性肾病见于纤维化或腹膜后肿瘤累及集合系统,梗阻较轻肾功能没有影响,存在肾内肾盂。
梗阻性肾病
梗阻性肾病由尿道梗阻所致,可引起肾功能异常(肾功能不全、肾衰竭或肾间质损害)。发病机制涉及许多因素,包括肾小管内压升高、局部缺血或经常尿道感染。如果梗阻是双侧的,则可导致肾功能不全。单侧梗阻很少发生肾功能不全,因为自主神经介导的血管和输尿管痉挛可以影响有功能的肾脏。
因为影响因素很多,很难预测尿路梗阻后肾脏不可逆损害的发生时间和速度。为了防止不可逆损伤,应尽早对尿路梗阻进行诊断和治疗。
症状和体征
症状和体征随梗阻性尿道疾病的发生部位、程度和起病快慢而异。
疼痛症状常见,因梗阻致膨胀膀胱、集合系统(输尿管、肾盂、和肾盏)或肾包囊结构急性膨胀所致。输尿管上段或肾盂损害可引起腰痛或触痛,而输尿管下段梗阻可导致同侧睾丸或阴唇放射痛。肾脏和输尿管疼痛可沿T11~T12分布。急性完全性尿道梗阻(如尿道结石)疼痛可达严重程度,伴有恶心、呕吐。若尿量增加水平超过梗阻区域的尿流量,大量水负荷(如由于饮酒或咖啡饮料,静脉用放射造影剂导致的渗透性利尿)造成尿道扩张和疼痛。
部分性或缓慢进展性梗阻性尿道疾病(如先天性输尿管盆腔连接部梗阻、盆腔肿瘤)的疼痛常很轻微或缺如。肾盂积水偶尔可形成能触及的腰部肿块,尤其是在婴幼儿和儿童大量肾盂积水情况下。
单侧梗阻时尿量并不减少,除非仅一侧有功能的肾(孤立肾)被累及时才会发生。膀胱和尿道的完全梗阻出现绝对无尿。该水平的部分性梗阻可引起尿排空困难或尿流异常。部分性梗阻时,尿量通常正常,很少增多。多尿与夜尿增多很少发生于部分梗阻性尿道疾病,除非随后的肾病造成肾浓缩功能和钠重吸收功能损害。长期存在的肾病也可导致高血压。
感染合并梗阻可引起排尿困难、脓尿、尿频和尿急及肾脏输尿管牵涉痛、肋脊角压痛、发热,偶可发生败血症。
诊断
患者有下列症状时都应考虑梗阻性尿道疾病的可能:
病史中可能提示BPH、肿瘤(例如前列腺、肾脏、输尿管、膀胱、妇科、结直肠)或尿道结石的症状。应尽早诊断,因为早期解除梗阻可以获得最好的预后。
在无症状的长期梗阻性尿道疾病患者中,尿液分析可正常或仅发现少量管型、白细胞或红细胞。若患者发生急性肾衰竭而尿液分析正常,则应考虑双侧梗阻性肾病。
可疑尿道梗阻的评估
若出现尿量减少或扩张的膀胱或耻骨弓上疼痛,应进行膀胱内留置导尿管。如果置入导管后尿流正常或导尿管难以通过,应疑诊尿道梗阻(如前列腺增大、狭窄或有瓣膜存在)。当不存在可触及膀胱膨胀但是不能排尿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床边超声检查确定排尿后膀胱容量来证实是否阻塞,如果体积>50mL(中老年人稍高)则表明可能为阻塞。患者有这样的结果应进行膀胱尿道镜检查,儿童患者通常应该进行排泄性膀胱输尿管造影 ( 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
排泄性膀胱输尿管造影(VCUG)检查几乎可以诊断所有的膀胱颈部和尿道梗阻,还可诊断膀胱输尿管反流,能够充分显示解剖结构和残余尿。诊断儿童患者最常考虑解剖或先天性异常。但是如果成人患者怀疑尿道狭窄,也可以使用该检查。
如果尿道梗阻的症状缺乏,膀胱尿道镜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没有显示梗阻,则梗阻部位可能在输尿管或接近输尿管部位。
输尿管或更近端梗阻的评估
患者应行影像学检查确定梗阻的存在和部位。应根据临床症状选择相应影像学检查和检查顺序。
腹部超声是多数无尿道畸形患者的首选检查,因其可避免放射学造影剂潜在的过敏或中毒并发症,并能评估相关的肾实质萎缩。超声检查针对发现肾积水。然而按照最低判断标准(可见集合系统)会有25%的假阳性率,诊断时应予以考虑。同时,在梗阻早期(最初几天)或梗阻较轻,或腹膜后纤维化或肿瘤浸润集合管系统时,阻止输尿管的扩张,肾盂积水可以不显示(假阴性结果)。
CT对诊断梗阻性肾病很敏感,在超声或静脉尿路造影不能显示梗阻时采用。平扫螺旋CT是合适的选择,尤其适用于输尿管结石引起的梗阻。使用或不使用造影剂的CT尿路造影对于评估血尿尤其有用。肾实质变薄表明更严重的慢性阻塞。
双向多普勒超声通常可在急性梗阻起病数日内,即在通过检测受累肾脏的阻力指数升高(肾血管阻力增高的反映)来推测集合系统扩张之前就可诊断单侧梗阻性尿道疾病。这种检查手段在肥胖患者和双侧梗阻患者中应用价值较小,难以分辨双侧梗阻和内源性肾脏疾病。
排泄性尿道造影(增强性尿道造影、静脉肾盂造影[IVP]、排泄性尿道造影)大多已被CT或磁共振(MR)成像取代(伴或不伴增强)。但是,当CT无法识别梗阻性尿道疾病所在部位及在考虑由结石、脱落的肾乳头或血凝块造成的急性梗阻性尿道疾病时,IVU或逆行性肾盂造影可以有所提示。
顺行性或逆行性肾盂造影在血管内注入造影剂,更多应用于氮质血症患者。逆行性检查通过膀胱镜进行,而顺行性检查则需留置经皮至肾盂内的导管。有间断性梗阻的患者应在其有症状时进行检查,否则易漏诊梗阻。
放射性核素扫描也需要有一定的残存肾功能,但可在不使用造影剂的情况下检查梗阻。当评估一侧肾脏无功能时,放射性核素扫描可确定其灌注情况并识别有功能的肾实质。由于该项检查不能检测梗阻特定区域,因此主要与利尿性肾脏造影结合应用来评价无明显梗阻的肾盂积水。
MRI应用于需避免电离辐射的患者(比如儿童或孕妇)。然而,与超声和CT相比,MRI精确度低,特别是检测结石。
肾盂积水不伴明显梗阻的评估
在其他影像学检查并没有发现明显梗阻时,应做检测确定,肾盂积水患者后背和胁腹部疼痛是否由梗阻引起。在偶然发现肾盂积水的患者,也应做检测找寻可能未被发现的梗阻。
利尿性肾脏造影进行肾脏放射性核素扫描(或IVU)前给予一种襻利尿剂(如呋塞米0.5 mg/kg静脉注射)。患者必须有足够的肾功能,利尿剂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若梗阻存在,从显影剂出现在肾盂的时间,到放射性核素(或造影剂)洗脱的半衰期将>20分钟(正常<15分钟)。若肾图检查为阴性或可疑而患者有症状,可经皮置入导管至扩张的肾盂处进行灌注压检查,随后向肾盂内以10ml/min的速率灌注液体。
此时患者应采取俯卧位。如果尿路梗阻存在,尽管尿流显着增加,肾扫描期间放射性核素的洗脱速率延迟,并且有集合系统的进一步扩张,肾盂的灌注压升高 >22毫米汞柱。
肾图或灌注试验出现患者开始抱怨的相似的疼痛被认为阳性。如果灌注试验为阴性,疼痛可能为非肾脏原因。两种检查方法均常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