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DN)是成人 肾病综合征 最常见的原因。糖尿病肾病(DN)是美国终末期肾病最常见的病因,占达80%的病例。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在1型 糖尿病中约40%。肾功能衰竭的患病率在2型糖尿病中通常表示为20至30%,但这一数字可能是低的。肾功能不全在某些族裔群体,如黑人,墨西哥裔美国人,波利尼西亚人和Pima印第安人特别常见。其他危险因素包括:
2型糖尿病在诊断前常有几年的潜伏期,因此在糖尿病确诊后,肾病发展至肾功能衰竭常<10年。
肾功能衰竭通常在发病后10≥年。
病理生理
病理变化开始于小血管病变。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糖基化蛋白、受激素影响的细胞因子的释放(如转化生长因子β)、系膜基质的沉积以及肾小球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高滤过,作为一种早期的功能异常,仅是肾功能衰竭进展的一种相对预测因子。
高血糖导致肾小球蛋白的糖基化,这可能是系膜细胞增殖和基质扩张以及血管内皮损伤的原因。肾小球基底膜增厚。
毛细血管间肾小球硬化的弥散性或结节性损伤是具特征性的。结节样肾小球硬化又称为K-W病变。出现入球和出球小动脉显著的透明样变和动脉硬化;可存在间质纤维化和小管萎缩。仅系膜基质扩张显现出与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相关联。
DN开始于肾小球高滤过(GFR增加);早期肾损伤以及轻度高血压时GFR正常,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恶化。随后发生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泄在30~300mg/天范围内。尿白蛋白在这一浓度范围内称为微量白蛋白尿,通过常规尿液检查被发现需要>300 mg /天。微量白蛋白尿进展为大量白蛋白尿(尿蛋白 > 300mg/d,是一个变化的过程),通常需要好几年。肾病综合征(蛋白尿 ≥ 3克/天)先于终末期肾脏病,平均大约3至5年,但这个时间也是变化不一。
症状和体征
诊断
对有蛋白尿,尤其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示小血管病变)或其他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疑诊该病。有下列表现者应考虑其他肾脏疾病:
蛋白尿
如果尿液检查中有蛋白尿的证据,微量白蛋白尿试验不是必需的,因为已经有提示糖尿病肾病的大量白蛋白尿存在。尿液检查没有蛋白尿的患者,需测定清晨第一次排尿的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如果在3~6个月内,至少2~3次测定中均存在不能用感染或运动解释的微量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0.03mg/mg(≥30mg/g)表明微量白蛋白尿。
一些专家推荐收集24小时尿液进行微量白蛋白尿的测定,但这种方法并不方便且许多患者对正确的收集尿液样本存在困难。因为肌肉重量减少可引起肌酐产生减少,在超过30%>65岁的患者中,随机白蛋白/肌酐比值高估24小时微量蛋白尿检查。不精确结果也可出现于肌肉发达或标本收集前进行剧烈运动的患者。
对大多数伴随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诊断是临床性的。肾活检可以确诊,但很少需要做。
筛查
预后
经过仔细的治疗和监测的患者预后良好。但实际做到非常困难,大多数的患者逐渐丧失肾功能;即使是高血压前期(BP120~139/80~89mmHg)或一期高血压(BP140~159/90~99mmHg)的患者肾脏损害持续加重。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风、MI、外周动脉疾病)预示着死亡率的增加。
治疗
血糖控制
血压控制
血糖控制也必须同时进行BP的严格控制,达到 < 130/80毫米汞柱,但也有一些专家建议<140/90毫米汞柱。<有人建议血压应110~120/65~80mmHg,尤其对蛋白排泌>1g/d的患者;然而另外一些人认为血压<120/85mmHg与心血管疾病高死亡率及心衰有关。
血管紧张素抑制剂是首选治疗。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作为降压药物的选择;可降低血压,减少蛋白尿以及延缓DN的进展。ACE抑制剂不太贵,但如果其引起持续的咳嗽,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替代ACE抑制剂。无论是否存在高血压,一旦检测出微量蛋白尿就应开始服用;一些专家推荐甚至在出现肾脏疾病的症状之前就应使用。
虽然血管紧张素拮抗剂可使患者达到目的血压水平,但大多数患者仍需要加用利尿剂。如果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或血清肌酐水平升高大于30%,应减少药物剂量。
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地尔硫䓬、维拉帕米)同样具有降血压和肾脏保护作用,且可作为高钾或有使用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禁忌症患者的替代治疗。
尽管二氢吡啶类Ca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非洛地平、氨氯地平)不降低蛋白尿,但能降压,与ACEI合用有心脏保护作用。ACE抑制剂和非二氢吡啶类Ca通道阻滞剂联合使用具有较强的降蛋白尿以及肾脏保护作用,且限制Na摄入可以增加其降蛋白尿的作用。在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中应谨慎使用非二氢吡啶类Ca通道阻滞剂,可能加重心动过缓。
血脂异常
其他治疗
肾移植
关键点
更多信息
-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美国糖尿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