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尿路感染(UTIs)介绍)
念珠菌属 Candida是人类的正常共生菌,但也是最常见的病因。Candida念珠菌定植和感染有区别,后者产生组织反应。所有侵袭性真菌(如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Aspergillus sp, Mucoraceae sp, Histoplasma capsulatum, Blastomyces sp, Coccidioides immitis) 新型隐球菌、曲真菌属、毛真菌属、荚膜组织胞浆菌、芽生菌属、厌酷球孢子菌)均可感染肾脏,作为全身性或播散性真菌感染的一部分。若其单独出现也表示感染。
下尿路UTICandida念珠菌多发生于留置导尿管情况下,特别是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虽然念珠菌感染和细菌感染经常同时发生。C. albicans白色念珠菌性前列腺炎有时可发生于糖尿病患者,但更常见于器械操作后。
肾脏念珠菌病通常起源于胃肠道,多由血源性扩散而来。上行性感染也可来源于肾脏造瘘的管道、其它永久性留置装置和支架。高危患者为糖尿病和肿瘤、艾滋病、化疗或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的免疫低下者。这些高危住院患者中念珠菌血症的主要来源是血管内留置导管。肾移植结合了长期留置导管、应用支架、使用抗生素、吻合处渗漏、梗阻和免疫抑制治疗等多种因素,也使罹患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度增加。
念珠菌感染的并发症包括气肿性膀胱炎或肾盂肾炎,肾盂内、输尿管、膀胱内真菌球。膀胱内可形成粪石。可引起上尿路或下尿路梗阻,肾乳头坏死,肾内和肾周脓肿形成。虽有肾功能下降,很少发生严重的肾衰竭除非出现肾后梗阻。
症状和体征
大部分念珠菌尿症患者没有症状。在男性患者中,念珠菌属能否引起症状性尿道炎(轻度尿道瘙痒、排尿困难、水样分泌物)尚无定论。女性患者中念珠菌性尿道炎很少引起排尿困难,但可因尿流与发炎的尿道口周围组织接触而发生排尿困难。
在下尿路UTI, 念珠菌性膀胱炎可引起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和耻骨上区痛。血尿常见。糖尿病控制不良的患者中可发生气尿和气肿性膀胱炎。真菌球或软结石可造成尿道阻塞的症状。
血源性肾脏念珠菌病患者大多缺少肾脏相关症状,但存在对抗生素无效的发热、念珠菌尿和无法解释的肾功能恶化。上行性感染多在输尿管和肾盂产生真菌球组分,造成血尿和梗阻。少数情况下会发生肾乳头坏死或肾内或肾周脓肿,引起疼痛、发热、高血压、和血尿。患者也可出现其他部位(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眼、肝、脾)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
诊断
Candida有易感因素,UTIs的症状及念珠菌血症的患者可诊断念珠菌性UTI。Candida男性患者,在排除其他引起尿道炎的因素后,才考虑念珠菌感染。
诊断念珠菌UTI需通过培养确定,通常为尿培养。目前尚不清楚念珠菌尿到何程度能真正反映念珠菌UTI而不是单纯的定植或污染。鉴别念珠菌的感染与定植往往需要组织反应的证据。
通常在有念珠菌尿且出现膀胱炎症或刺激症状、脓尿证据的高危患者中诊断膀胱炎。膀胱镜和肾脏、膀胱超声检查可有助于检测软结石和梗阻。
发热、念珠菌尿以及偶有真菌球排出等提示上行性肾脏念珠菌病。严重的肾衰竭提示肾后梗阻。尿路影像学检查可有助于评估受累程度。念珠菌的血培养多为阴性。
出现无法解释的念珠菌尿时需评估尿路结构异常情况。
治疗
导管的真菌定植无需治疗。无症状性念珠菌尿极少需要治疗。以下情况下出现的念珠菌尿需要治疗:
若有可能,应拔除尿道支架和Foley导尿管。对于有症状的膀胱炎,氟康唑200毫克口服1次/天进行治疗。对于肾盂肾炎选择氟康唑200~400mg 口服每日一次。在这两个病例中治疗应维持2周。对氟康唑抵抗真菌,两性霉素B在膀胱炎予0.3〜0.6毫克/千克 IV 一次/天剂量持续2周,在肾盂肾炎予0.5至0.7毫克/千克IV一次/天剂量持续2周。
对抵抗性肾盂肾炎,如肾功能正常予氟胞嘧啶25mg / kg的口服QID;如果肾功能异常,剂量应根据肌酐清除率进行调整({blank} 抗真菌药物).
氟胞嘧啶可有助于根除非-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念珠菌尿,但该药作为单一用药时可能会较快出现耐药性。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膀胱刺激症状可能暂时性清除念珠菌尿,但不再作为膀胱炎或肾盂肾炎的治疗指征。即使对念珠菌尿有显著疗效的局部或全身抗真菌疗法,复发仍较常见,并且这种可能性会因导尿管的持续使用而增加。用伏立康唑治疗尿路感染的临床经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