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是一种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的疼痛或不适感。常被描述为不消化、胀气、早饱、餐后饱胀、不适感或烧灼感。
病因学
诸多原因可致消化不良( 引起消化不良的部分病因)。
引起消化不良的部分病因
病因 |
有提示意义的临床表现 |
诊断措施 |
慢性、隐约不适 至晚期出现吞咽困难(见于食管癌),或早饱感(见于胃癌) 体重下降 |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腹部CT |
|
有些患者表现为胀气或消化不良,而非胸痛 不适与劳累相关 心脏病危险因素 |
心电图 心肌酶谱 有时需做压力测试 |
|
胃排空延迟(由糖尿病、病毒感染或药物所致) |
恶心、腹胀及饱胀感 |
核素闪烁扫描测定胃排空时间 |
药物因素(如,双磷酸盐、红霉素及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雌激素、铁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药物及钾) |
相关药物使用史 症状与药物服用相符 |
临床评估 |
胸骨后疼痛,伴或不伴液体及固体食物吞咽困难 |
吞钡 食管测压 |
|
烧心 有时胃酸或胃内容物反流至口腔 仰卧位诱发反流 抗酸剂可缓解症状 |
临床评估 有时需内镜检查 有时需食道pH监测 |
|
进食或服用抗酸剂可缓解烧灼感或不断的疼痛 危险因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使用,吸烟,饮酒, Helicobacter pylori 感染 |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定义为患者有消化不良的症状,但体格检查及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和/或其他评估(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评估
病史
体格检查
危险信号
临床表现解析
部分表现有助诊断( 引起消化不良的部分病因)。
需特别重视单次急性起病消化不良患者,尤其伴有呼吸困难、多汗或心动过速者,其很可能是急性冠状动脉缺血发作。症状伴随劳累呈慢性发作,且休息后减轻,可能提示心绞痛。
消化系统病因导致消化不良多为慢性病程。症状常被分为溃疡性、胃肠动力障碍性、反流性;上述分类可起到提示作用,但并不可确定病因。溃疡性疼痛为上腹痛,常表现为饥饿痛,进食、抑酸剂或H2受体拮抗剂可部分缓解症状。动力障碍性症状包括早饱感、餐后饱胀感、恶心、呕吐、腹胀,以及由食物导致的症状加剧,但通常并非疼痛。反流性症状表现为烧心或反酸等。但是各种症状常有重叠。
便秘腹泻交替伴消化不良提示肠易激综合征,或过度服用非处方泻剂或止泻药。
辅助检查
表现为急性冠状动脉缺血症状者,尤其合并高危因素时,应立即转至急诊室进行紧急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肌酶谱等。心脏疾病的检查应先于胃肠疾病的检查,如内窥镜检查。
对于有慢性非特异性症状的患者,常规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排除消化道出血导致的贫血)和常规血液生化检查。若结果异常,需要考虑进行其他检查(如影像学检查及内镜)。由于存在癌症风险,>60岁患者及出现新发报警症状者,需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年龄< 60岁且无报警症状者,一些专家推荐先进行4~8周经验性抗酸剂(如PPI)治疗;若治疗失败,再进行胃镜检查。其他推荐包括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或粪便化验来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 感染 : 非侵入性检查)。但是,慎将患者症状归咎于幽门螺旋杆菌或其他非特异性检查结果。
若胃镜检查及PPI试验性治疗4~8周后,反流症状仍持续存在,需进行食管测压和pH监测。
治疗
若出现特异性情况,需进行相应治疗。对于无特异症状者,可进行观察,并宽慰患者可予PPI、 H2拮抗剂、细胞保护剂( 消化不良的口服药物治疗)。混悬液剂型的促动力药物(如甲氧氯普胺、红霉素)也可试用于动力障碍样消化不良患者。但是,目前并无明确证据证实,根据特定症状(如反流Vs胃肠动力障碍)选择药物,存在不同。米索前列醇和抗胆碱能药物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无效。调节内脏感觉的药物(如 ,三环类抗抑郁药)可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