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肠易激综合征病因仍然未知。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及活检未见解剖学异常。情感因素、饮食、药物或者激素可能诱发或者加重消化道症状。既往观点认为肠易激综合征为身心疾病。尽管与心理因素有关,但肠易激综合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及生理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
多种生理因素似与IBS症状相关。包括动力改变、肠道敏感性增高(内脏痛觉过敏)以及多种基因及环境因素。
内脏痛觉高敏感指肠腔正常扩张时敏感性增强;肠内积气正常,而痛感增强,可能原因为脑-肠轴神经通路重塑。部分患者(可能占七分之一)急性胃肠炎后,出现IBS症状(称为感染后IBS)。部分IBS病人可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但是,许多患者并无器质性问题;即使有,也可能与症状无关。
餐后腹部不适可能由于过度的胃结肠反射(餐后结肠反射性收缩)、结肠高幅推进性收缩、内脏痛觉过敏)或者上述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脂肪摄入可能增加肠壁通透性,加剧内脏痛觉过感。摄入可发酵寡糖、双糖、单糖、多元醇(统称FODMAPs)含量高的食物后,由于小肠内吸收极少,故其可增加结肠蠕动及分泌。
女性激素水平变化可影响肠道功能。月经期间直肠敏感性增加,月经周期的其余时间则无此情况。性激素对胃肠蠕动影响甚小。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对于IBS发病机制的作用仍存有争议。
症状及体征
肠易激综合征起病于青春期及20岁左右,症状反复发作,发作周期并无规律。年龄更大者发病不常见。IBS的症状极少影响睡眠。食物或压力可诱发症状。
患者腹部不适症状各不相同,以下腹不适为主,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或痉挛性疼痛,与排便相关。另外,腹部不适与排便次数改变相关(腹泻型IBS中排便次数增加;便秘型IBS中排便次数减少)以及粪便性状改变(如,稀便或干结硬)相关。与排便相关的腹痛或不适可能为肠道因素所致;而与运动、活动、排尿、月经相关者,通常由其他因素所致。
尽管大部分患者症状相对恒定不变,但症状介于腹泻型与便秘型之间的患者也并不少见。患者亦可有异常排便症状(如,排便费力、紧迫感、排便不净)、黏液便、胀气或腹胀。许多患者亦有消化不良症状。肠外表现(如,疲劳感、纤维肌痛、睡眠障碍、慢性头痛)亦常见。
诊断
对IBS的诊断主要基于特征性排便模式、疼痛的时间及特点,以及通过体格检查与常规检查对其他疾病的排除。
危险信号
鉴别诊断
病史
应特别关注疼痛性质、排便习惯、家庭关系、用药史及饮食史。同样重要的是患者总体情绪状态、对自身问题的认识以及生活质量。医患沟通的质量是有效诊治的关键。
罗马标准基于症状出发,为IBS诊断标准。根据罗马标准,腹痛在最近三月内每周至少有1天出现, 并且满足下列标准中≥ 2项(1):
体格检查
检查
若患者无报警症状:如,直肠出血、体重下降、发热或者提示其他疾病的临床表现,可根据罗马标准做出IBS诊断。很多IBS患者接受过度检查;然而,应考虑进行下列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包括肝功能)、乳糜泻的血清学标志物(抗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抗体IgA水平)、粪便虫卵及寄生虫检查(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患者)、TSH及血钙(以便秘为主症状的患者)、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
行纤维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内镜进入及空气注入常引发肠痉挛及疼痛。IBS患者肠道黏膜及血管形态通常正常。> 50岁的患者首选结肠镜检查以排除结肠息肉和肿瘤。慢性腹泻患者,尤其老年妇女,行粘膜活检除外镜下结肠炎可能。
仅当有其他客观异常表现时,进行额外检查(如,超声、CT、钡剂灌肠、胃镜、小肠X线摄片)。考虑为脂肪泻时,行粪便脂肪含量测定。当怀疑吸收不良时,建议进行小肠评估(如肠镜检查,胶囊内镜检查)。相应情况下,需考虑行碳水化合物不耐受试验或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试验。
并发疾病
诊断参考文献
-
1. Lacy BE, Mearin F, Chang L, et al: Bowel disorders.(肠道疾病)胃肠病学 150:1393–1407, 2016.DOI:10.1053/j.gastro.2016.02.031.
治疗
治疗主要针对特定症状。有效的治疗关系对于有效控制IBS至关重要。需鼓励患者表述症状、对症状的理解及就诊原因(如,对于严重疾病的恐惧)。对患者进行相应宣教(如,正常的肠道生理,肠道对压力及食物高敏感性);完善相关检查若无阳性发现,应宽慰患者目前并无严重或危及生命疾病。设定合适的治疗目标(如,对正常病程或变化的预期、药物副作用、恰当的医患关系)。
最后,患者积极参与治疗有助于疾病恢复。若上述方法取得成功,可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建立更良性的医患关系,并促使最为被动的患者动用应对资源。需要识别、评估及处理患者的心理压力、焦虑或者情绪障碍。定期锻炼有助减轻压力、恢复肠道功能,尤其对于便秘患者。
饮食
总体而言,应遵循合理膳食。忌暴饮暴食,应细嚼慢咽。腹胀、胀气患者应减少摄入:豆类、卷心菜及其他含有可发酵碳水化合物食物。减少天然或加工食品(苹果及葡萄汁、香蕉、坚果、葡萄干)中的甜味剂(如山梨醇、甘露醇、果糖)摄入,可能减轻肠胃胀气、腹胀、腹泻。而乳糖不耐受者应减少牛奶及乳制品的摄入。低脂饮食可减轻餐后腹部症状。
补充膳食纤维素可软化粪便,有助排便。摄入相关制剂以增加粪便体积(如粗糠,起始剂量为每次随餐服用15 mL [1汤勺],同时增加饮水量)。另外,亦可选用车前子亲水胶散剂,以两杯水冲服。然而,过量摄入膳食纤维可致腹胀及腹泻,故摄入量需因人而异。有时,改用合成纤维制剂(如,甲基纤维素),可缓解腹胀。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针对主要症状。抗胆碱能药物(如,莨菪碱0.125 mg,餐前30~60分钟口服)可用于缓解肠痉挛。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患者,予氯离子通道激活剂鲁比前列酮8 mcg或24 mcg,po,bid;鸟苷酸环化酶C激动剂利那洛肽145 mcg或290 mcg,po,qd,有助缓解症状。有关聚乙二醇缓泻剂用于IBS的研究尚不完善。然而,已证实其可有效治疗慢性便秘、可用于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因此常用于IBS-C治疗。
对于以腹泻为主IBS((IBS-D)患者,可餐前口服苯乙哌啶2.5 mg~5 mg或洛哌丁胺2 mg~4 mg。洛哌丁胺逐渐加量,以缓解腹泻,同时应避免便秘发生。抗生素利福昔明,已被证明能减轻腹胀及腹痛,并缓解IBS-D患者稀便症状。利福昔明用于治疗IBS-D推荐剂量为550 mg po tid,疗程14日。5-羟色胺(血清素)3(5HT3)受体拮抗剂,阿洛司琼,有助于治疗严重IBS-D女性患者,特别是其余药物治疗无效时。但是阿洛司琼会导致缺血性结肠炎,因此在美国属限制性处方。艾沙度林具混合阿片受体活性,可用于IBS-D的治疗。
对于多数病人,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有助于缓解腹泻、腹痛及腹胀。上述药物下调脊髓及大脑皮质传入通路活动,从而减轻疼痛。仲胺类TCA(如,去甲替林、去郁敏)较叔胺类TCA(如,阿米替林、丙咪嗪、多虑平)耐受性好,因其抗胆碱、抗组胺镇静作用及α-肾上腺素的副作用较小。TCA治疗需从极小剂量开始(如,去郁敏10 mg~25 mg 睡前服用一次),据需要及耐受性逐渐加量至100 mg~150 mg qd。
SSRIs类药物可用于焦虑或情感障碍患者,但研究未显示IBS患者服用可有显著益处,反而可能加剧腹泻。
初步数据表明,某些益生菌(如,婴儿双歧杆菌)可减轻IBS症状,尤其腹胀。益生菌的有益作用并非所有菌种均有,只限于特定菌株。某些芳香油(驱风剂)可松弛平滑肌,减轻部分患者痉挛性疼痛。此类制剂中最常用薄荷油。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标准心理疗法、催眠疗法 可有助于IBS患者。
关键点
-
IBS表现为复发腹部不适或者腹痛,伴下列症状中至少2项:疼痛与排便相关、排便次数改变(腹泻或者便秘)、粪便性状改变。
-
病因尚不清,但与心理及生理因素可能均相关。
-
通过检查排除更危险疾病,特别是对于有警报症状患者:如,高龄、发烧、体重减轻、直肠出血或呕吐。
-
可能与IBS混淆的常见疾病包括:乳糖不耐受、药物相关性腹泻、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缓泻剂滥用、寄生虫疾病、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显微镜下结肠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乳糜泻及早期炎症性肠病。
-
需考虑的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含肝功能检查)、乳糜泻的血清学标志、粪便虫卵及寄生虫检查(腹泻型患者)、TSH、血钙(便秘型患者),纤维乙状结肠镜或者结肠镜。
-
支持、理解及良好的治疗关系十分关键;药物治疗应针对主要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