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炎症性肠病概述)。
病理生理
克罗恩病最初黏膜病变为隐窝炎症和脓肿,然后发展为极小的局灶性口疮样溃疡。这些黏膜病变可向深部纵向和横向的溃疡发展,伴黏膜水肿,形成特征性的“鹅卵石”样外观。
透壁性炎症的播散导致淋巴水肿、肠壁和肠系膜的增厚。肠系膜脂肪延伸到肠道浆膜层的表面。肠系膜淋巴结常常肿大。弥散的炎症可导致黏膜肌层肥厚、纤维化和狭窄,引起肠梗阻。
非干酪样肉芽肿可发生于淋巴结、腹膜、肝脏和肠壁的各层。尽管这种肉芽肿具特征性,但50%克罗恩病患者中,并不能检测出肉芽肿。即使存在肉芽肿,其也与临床病程无关。
病变肠段与邻近的正常肠段(称为跳跃区)有明显的界线;因此又名局限性肠炎。
-
约35%克罗恩病变仅累及回肠(回肠炎)。
-
约45%克罗恩病病变累及回肠以及结肠(回结肠炎),常累及右半结肠。
-
约20%仅累及结肠(肉芽肿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UC)不同,大多数不累及直肠。
个别情况,可见全小肠受累(空肠回肠炎)。尽管内镜常可发现胃窦病变,尤其在年轻患者中,但临床上胃、十二指肠、食管受累较为少见。在没有外科干预的情况下,初次诊断无小肠累及的病例,一般不会延伸至小肠。
分类
并发症
症状及体征
克罗恩病最常见首发症状 为
血便并不常见,除非有孤立结肠病变,表现可与溃疡性结肠炎相近。部分患者以“急腹症”起病,酷似急性阑尾炎或肠梗阻。约33%病例有肛周疾病(尤见肛裂及肛瘘),有时可为最突出或最初主诉。
儿童患者,肠外表现往往较胃肠道症状更明显,可有关节炎、不明原因发热、贫血、发育迟缓,而无腹痛或腹泻症状。
病程反复,症状多变。最常见腹痛,可见于单纯复发或脓肿形成。严重疾病再燃者或有脓肿的病患,常有腹部明显压痛、肌卫、反跳痛,伴全身中毒表现。狭窄肠段可致肠梗阻,引起绞痛、腹胀、顽固性便秘和呕吐。既往手术也可导致粘连性肠梗阻,起病迅速,无克罗恩病再燃时的发热、疼痛和全身不适等典型梗阻症状。肠-膀胱瘘管可致尿中有气泡。皮肤瘘管可见分泌物。腹腔游离性穿孔并不常见。
慢性病变可产生各种全身症状,如发热、体重减轻、营养不良和其它IBD肠外表现。
诊断
下列患者应怀疑克罗恩病:有炎性或梗阻性症状、虽无明显胃肠道症状,但有肛周瘘管或脓肿、其他原因无法解释的关节炎、 结节性红斑、发热、贫血或(见于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克罗恩病阳性家族史也可提示诊断。
类似体征和症状(如,腹痛、腹泻)也见于其他胃肠道疾病,尤其溃疡性结肠炎。20%克罗恩病患者,病变仅累及结肠,将其与溃疡性结肠炎鉴别可能存在问题。但由于治疗相近,鉴别诊断仅在考虑手术或试验性治疗时较为关键。
急腹症患者(无论是初发还是复发)均应摄正侧位腹部平片和腹部CT扫描。这些检查可了解有无梗阻、脓肿或瘘管,以及其他造成急腹症的病因(如阑尾炎)。超声检查对于病变位于下腹部和盆腔的妇科疾病更有意义。
若初发表现为亚急性,推荐上消化道及小肠造影,同时跟踪至末端回肠,优于传统CT扫描。然而,一些新的小肠CT或MR技术,通过摄入大量造影对比剂,能呈现出高分辨率CT或MR图像,因而成为多中心选用的检查方式。若影像学检查见特征性狭窄或瘘管,伴有肠襻分离,则具有诊断价值。
如果检查结果可疑,小肠钡灌CT或胶囊内镜可能发现浅表的阿弗他溃疡和线性溃疡。如果症状以结肠累及为主(如腹泻),可行钡剂灌肠,可见钡剂反流至末端回肠、肠壁不规则、结节状、僵直、肠壁增厚及肠腔狭窄。类似的表现亦见于盲肠癌肿、回肠类癌、淋巴瘤、全身性血管炎、放射性肠炎、回盲部结核和阿米巴肉芽肿,因此需进行鉴别。
对于非典型病例(如,腹泻为主,伴轻度腹痛),采用 与溃疡性结肠炎疑似病例相同检查手段—行结肠镜(包括活检、肠道病原学检测;若可行,肠镜应插至末端回肠进行检查)。即使无上消化道症状,胃镜检查亦可见轻微胃及十二指肠病变。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排除贫血、低蛋白血症及电解质紊乱。需完善肝功能检查,结肠受累为主患者,若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提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可能。白细胞增多和急性期反应物水平升高(如血沉、C-反应蛋白),虽然非特异,但可用于动态监测疾病活动程度。
为了检测营养缺乏,维生素D与 B12 水平应每1至2年检查。若疑似营养缺乏,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测,包括:水溶性维生素(叶酸和烟酸),脂溶性维生素(A、D、E、K),和矿物(锌、硒和铜)含量检测。
所有炎症性肠病(IBD)患者,无论性别、年龄,均应行骨密度监测,常采用 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扫描。
60~70%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可有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阳性;5~20%克罗恩病患者存在相同情况。克罗恩病相对特异性抗体为抗酿酒酵母抗体。然而,上述检查对于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鉴别可靠性并不高,因此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其它抗体,如抗OmpC及抗CBir1目前可查,但这些补充试验临床价值尚不明确;一些研究表明,若抗体滴度高,提示预后可能不佳。
预后
治疗
具体药物及剂量详述见于IBD药物.
(参见美国胃肠病学会克罗恩病药物疗法指南)
常规处理
轻度至中度病例
中度至重度病例
无瘘管或脓肿,但有严重腹痛、压痛、发热或呕吐,或按轻症疾病治疗无效者,口服或静脉予 糖皮质激素, 往往可迅速缓解症状。相比口服布地奈德,口服强的松或强的松龙,作用更迅速、可靠,但前者副作用少,在多个中心,尤其欧洲,将其视为首选。
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未迅速起效者,或几周内不能减量者,不可续用当前疗法,需考虑更换其他药物。
抗代谢药 (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或甲氨蝶呤), 抗TNF制剂 (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或赛妥珠单抗),或联合用药,可作为二线用药,甚至作为一线用药。上述药物,通过监测药物及抗体浓度指导用药,可成功治疗绝大多数病例。若上述治疗方法无效,且无法行手术治疗者,可试用新型生物制剂 ,包括抗整合素(如,那他珠单抗及维多朱单抗)与抗IL-12/23抗体(如,优斯它单抗)。此外,其他生物制剂迅速崛起。
针对肠梗阻治疗,应先予鼻胃管减压及静脉补液。若无其他并发症,克罗恩病所致肠梗阻可在治疗后数日内缓解,因此无需要特定抗炎或肠外营养;但是,如果对上述治疗反应甚微,提示存在并发症或其他病因,需要即刻手术治疗。
暴发型疾病或脓肿
瘘管
肛瘘可先予甲硝唑和环丙沙星治疗。若治疗3~4周无效,应予免疫调节剂(如,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可选用英夫利昔单抗和阿达木单抗以期获得更快的疗效。亦可单用抗TNF治疗 (英夫利昔单抗或阿达木单抗)。亦可选用环孢素或他克莫司,但停用后瘘管常会复发。
超声引导下放置纤维蛋白胶,或使用seton引流管(一段缝合材料暂时留在瘘管中以使其排出)有助复杂或顽固性肛瘘的患者。严重难治性肛瘘可能需临时结肠造口分流,但肠道再通后,瘘管往往复发;因此,分流仅作为根治术前准备、英夫利昔单抗或阿达木单抗的辅助治疗,而非主要治疗手段。
维持治疗
手术
尽管约70%患者最终需要手术治疗,但医生通常不愿对克罗恩病进行手术治疗。仅适用于反复肠梗阻、顽固性瘘管或脓肿。切除病变肠段可改善症状,但无法治愈疾病,即使将临床上可以发现的病灶全部切除,仍有可能复发。
复发率以内镜下可见吻合口处病变为计
基于临床症状,复发率:
最终,约50%患者需要进一步手术。但是,如果术后早期预防性使用6-巯基嘌呤、硫唑嘌呤,甲硝唑或英夫利昔单抗可降低复发率。若符合手术指征,几乎所有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
因吸烟增加复发风险,尤其是妇女, 应该鼓励戒烟。
关键点
更多信息
-
美国胃肠病协会用于克罗恩病的药物治疗guidel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