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可表现为外耳道疖肿或整个耳道的弥漫性感染(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后者通常称为游泳性耳病;游泳后耳内的水液以及棉签拭擦是主要的危险因素。恶性外耳道炎是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颞骨骨髓炎Pseudomonas,多发于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病因
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如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Proteus vulgaris普通变形杆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或Escherichia coli大肠杆菌。真菌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真菌病)较少见,常由 Aspergillus niger黑曲霉素或Candida albicans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疖常由S. aureus 金黄色葡萄球菌(近年来有 S. aureus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
诱因 包括
用棉签清洁外耳道可能会擦伤外耳道脆弱的皮肤(成为细菌进入的门户),并可能使耳内碎屑和耵聍进入外耳道深部。这些堆积的物质有潜在的吸水作用,使皮肤浸泡后防御作用减弱,为细菌感染提供了机会。
症状与体征
诊断
治疗
轻度和中度 急性外耳道炎, 局部应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有效。首先,在光源足够的情况下,感染性碎屑应该用吸引器或干棉签轻柔彻底从耳道清除。避免行外耳道冲洗治疗。
轻度的外耳道炎可以通过改变耳道的pH值来治疗,用2%的醋酸(或白醋)和应用局部的糖皮质激素来减轻炎症;予5滴每次,每天3次,共用7天。
中度的外耳道炎需要加用抗生素溶液或混悬液,如环丙沙星,或氧氟沙星,新霉素/多黏菌素,(新霉素很敏感,对其过敏很常见。当外耳道的炎症相对较严重时,将浸泡布罗溶液(醋酸铝溶液)或局部使用的抗生素溶液的条形敷料置于耳道内,1日4次。当外耳道肿胀时,条形敷料可使药物直接滴入外耳道底。条形敷料要放置24~72h(或者自己脱落),之后耳道肿胀消退,滴耳药可以直接滴入耳道内。
严重的外耳道炎 或蜂窝织炎的炎症扩散到耳道外时,要全身应用抗生素,如头孢氨苄500mg,口服,1天4次,服用10天,或环丙沙星500mg,口服,1天2次,服用10天。在开始的24~48小时可能需要镇痛药,如非甾体抗炎药或口服吗啡片剂。
真菌性外耳道炎 需要彻底的清洁外耳道,应用抗真菌溶液(如龙胆紫、醋酸甲苯烯、制霉菌素、克霉唑,甚至联合应用醋酸和异丙醇)。但是,如果鼓膜穿孔则禁止使用这类药物,因为可引起严重的耳痛或损害内耳。有时需要重复清洗和治疗以根治感染。
外耳道炎和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患者,建议保持耳部干燥(如戴浴帽,避免游泳)。
疖, 若出现脓头时应该切开引流。而疖肿在早期时,切开意义不大。局部应用抗生素也没有用处,应该用口服抗葡萄球菌的抗生素。镇痛药如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羟考酮对缓解疼痛是必需的。干热敷可以减轻疼痛,加速疖肿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