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吞咽时咽鼓管开放,中耳通气每分钟3~4次,O2被中耳黏膜血管的血液吸收。如果咽鼓管的开放受损,中耳就形成相对的负压,导致液体积聚。渗液可以使听力降低。
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是急性中耳炎常见的后遗症(常在常规的复查中发现)并持续几周到几月。另外的病例,咽鼓管阻塞可能是继发于鼻咽部的炎症、过敏、腺样体肥大或咽鼓管圆枕和罗森米勒窝处其他的阻塞性淋巴组织样肿块,或良恶性肿瘤。渗出液可能是无菌性的或(更常见)含有病原菌,有时候作为一种生物膜,尽管没有明显的炎症。
症状与体征
诊断
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鼓气耳镜检查。可行鼓室导抗测量来明确中耳积液(即,鼓膜失去正常的活动度)。成人和青少年必须做鼻咽部检查排除恶性或良性肿瘤的可能。
治疗
大多数病人,只需观察随访。抗生素和减充血药都无明显效果对那些明显伴有过敏的病人,应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是有效的。
如果1~3个月内没有改善,可以行鼓膜切开来吸出渗液,置入鼓膜通气管。这样可使中耳腔通气,暂时改善咽鼓管阻塞,而不考虑病因。在持续性传导性耳聋时,也可置鼓膜通气管,置管也可以阻止急性中耳炎的复发。
偶尔,中耳腔可以通过瓦耳萨耳瓦动作或波利策氏球吹张法暂时性通气。做瓦耳萨耳瓦动作,病人要闭上嘴巴,捏住的鼻子强迫将气体吹出(就是弹起鼓膜)。做波利策球吹张法,捏住一侧鼻孔,病人做吞咽动作的同时,医生用特殊的管子(中耳吹张器)从一侧鼻孔鼓气。这样可以迫使空气进入咽鼓管和中耳。如果病人有感冒和流涕,这两种治疗都不能做。
持续性的,复发的分泌性中耳炎都需要矫正潜在的鼻咽部的问题。在儿童,尤其是青春期男孩,应排除鼻咽纤维血管瘤,在成人必须排除鼻咽癌。腺样体切除术对儿童患者有效,包括切除中央的淋巴样团块和咽鼓管圆枕和罗森米勒窝处的淋巴样组织。有细菌性鼻炎,鼻窦炎和鼻咽炎时要应用抗生素。祛除病人环境中明显的过敏源并考虑免疫治疗。
环境压力的变化会导致气压伤而产生疼痛,因此应尽可能避免或延迟潜水活动及航空飞行。如果不能避免航空飞行,咀嚼食物或饮水(例如从瓶子里)可能会对儿童有帮助。Valsalva动作(捏鼻鼓气法)或Politization氏法(波氏球法)可能对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年人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