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 皮炎的定义。)
本病虽然命名为“脂溢性”,但患者的局部皮脂分泌通常正常。SD的病原尚未明确,但可能与 马拉色菌 Malassezia 在皮肤表面的数量有一定相关。脂溢性皮炎在婴儿最经常发生,通常在3个月以内,也可发生于30岁到70岁。疾病的发病几率及严重程度似乎与遗传、情绪、心理压力以及气候(天气冷时通常会加重)有关。本病可能会先于银屑病发生或者与其同时存在(脂溢性银屑病)。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帕金森病)或者感染HIV的人其脂溢性皮炎的病情可能会较重。很少情况下,皮炎也会泛发全身。
症状和体征
诊断
治疗
成人和大龄儿童
成人头皮受损时,可使用硫氧吡啶锌、硫化硒、硫磺、水杨酸、酮康唑(2%和1%)焦油洗发水(可以买到的OTC),每日或隔日外用,直至头皮屑被控制,然后改为每周2次。可将皮质类固醇洗剂(如0.01%氟轻松溶液及0.025%的曲安奈德洗剂)每日2次用于头皮或其他有毛发的部位,直至脱屑及红斑被控制。对于耳后、鼻唇沟、睑缘及鼻翼处,可使用1%的氢化可的松乳膏,每日2次或3次,皮损控制后减为每日1次。
对于耳后、鼻唇沟、睑缘和鼻梁处的SD,可使用1-2.5%氢化可的松乳膏,每天2-3次,当SD控制后,减少到每天1次;氢化可的松乳膏是最安全的,因为氟化的皮质类固醇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萎缩及口周皮炎)。对于部分患者,采用2%酮康唑乳膏或其他局部用咪唑类制剂,每天涂两次,持续1至2周,以诱导持续数月的缓解。咪唑类制剂或氢化可的松可用作一线治疗;若有必要,他们可以同时使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匹美莫司和他克莫司)在需要长期使用时也特别有效。睑缘部位的皮损,可以将1份婴儿洗发露中加入9份水进行稀释,然后用棉签点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