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 皮炎的定义。)
病理生理
接触性皮炎由刺激物或变应原引起。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CD)
ICD占所有接触性皮炎病例的80%。它是皮肤对接触物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免疫系统未被激活。很多接触物可以引起ICD,包括
是否发展为ICD取决于刺激物的性质(极端的pH值、在皮肤表面脂膜中的溶解度)、环境(湿度低、高温、不断摩擦)及患者的情况(小孩或老人)。ICD尤其容易发生于特应性皮炎患者,尚可诱发免疫性的过敏反应,从而引起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光毒性皮炎( 化学物诱发的光敏反应)是一种特殊类型的ICD,外用(如香水、煤焦油)或口服(如补骨脂素)的物质只有在吸收了紫外线后才产生损伤性自由基与炎症介质。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
ACD是一种由细胞介导的Ⅳ型变态反应,分为2期:
在致敏期,Langerhans细胞(表皮树突状细胞)捕捉变应原后移行到局部淋巴结,将其加工并呈递给T细胞。这一过程可能很短(对于毒性常春藤等强过敏原仅需6~10天),也可能较长(对于遮光剂、香料及糖皮质激素等弱过敏原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随后,致敏T细胞返回表皮,作用于再次暴露的变应原,释放细胞因子,使炎症细胞聚集,从而导致了ACD特异性的症状与体征。
在自身敏感型湿疹中,变应原致敏的表皮T细胞局部迁移,或通过血液循环在远离起始激活的部位引起皮炎。炎,但是接触水疱或大疱中的液体后在该患者的其他部位或其他人身上不会引发炎症反应。
很多变应原可以引起ACD(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病因),且部分可以引起交叉过敏(如苯佐卡因与对苯二胺)。交叉过敏意为当再一次暴露于与首次接触物质不同但相似的物质而过敏反应。Toxicodendron漆属植物(如毒藤、毒橡树、毒漆树)为很大比例ACD患者的(包括中度和重度病例)病因。漆酚为有害过敏原。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病因
特殊类型的ACD包括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与系统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在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接触物只有经过紫外线照射并改变结构以后才能致敏。基本的病因包括接触剃须膏、防晒霜和局部的磺胺类药物。致敏后可能扩展到未暴露阳光的皮肤部分。在局部皮肤致命后又口服变应原可以引起广泛的皮炎(如局部应用苯海拉明致敏后再口服),称作系统性ACD。
症状和体征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ACD的原发症状为剧烈的瘙痒,通常只有抓破或感染后才感到疼痛。皮损表现为短暂的红斑、水疱,甚至是伴有大疱或溃疡的高度肿胀。皮损的形态或分布部位的不同可以提示特异的接触物,比如手臂或腿部的线状划痕(如毒性常春藤的划痕)或环形红斑(如对手表或腰带过敏的皮肤)。线状条痕能够显示外部的过敏刺激原。
任何部位的皮肤都可能受累,但由于经常处理和接触潜在的过敏原,手是最常见的皮损部位。对于易经过空气播散的接触物(如气雾剂香料),未被衣服遮盖的部位最易受累。皮肤炎症通常局限于接触部位,但可能因搔抓或自身敏感型湿疹(id反应)扩散开来。在全身性变态接触性皮炎中,皮肤变化可能分布于全身。通常在接触过敏原后24~48小时内开始爆发。
诊断
接触性皮炎通常根据皮损及接触史作出诊断。同时必须考虑患者的职业、爱好、是否经常做家务、有没有出去旅行、其着装的情况、曾否局部外用药物与化妆品以及其配偶的行为方式。当怀疑接触物为香料、洗发膏或者其他的家庭日用品时,可以将其外用于未发生炎症的前臂屈侧进行试验。
斑贴试验适用于疑诊ACD且对治疗无反应的患者,表明触发因素还不明确。标准的接触性变应原通常应用于上背部,利用含有微量抗原的有黏性的斑片或者含有变应原的塑料小室(Finn®)来进行。薄层快速表皮应用(T.R.U.E实验®)斑贴试验包含2条黏着性带子,任何医护人员均可应用并对其结果进行判断。应在48小时及96小时后评价其结果。假阳性发生于浓度过高引发了刺激性反应而非变应性反应,或者对一种抗原的反应引发了对其他抗原的非特异性反应,以及不同抗原的交叉反应。当用于斑贴试验的变应原没有包括引起皮炎的变应原时,就会发生假阴性。欲明确诊断,需有对引起原发部位皮炎的检测物的暴露史。
斑贴试验常用的过敏原
预后
皮损治愈可能需要3周时间,而对接触物的反应性通常会持续终身。这种过敏反应常是终生的。患有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患者暴露于日光后可有零星皮损发生,这种情况可持续几年(持续性光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