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 细菌性皮肤感染的概述。
SSSS主要见于<6岁以下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罕见于老年患者,除非是肾衰竭和免疫低下者。可在护理机构出现流行,可能是通过护理人员的手接触感染婴幼儿或护理人员本身鼻腔Staphylococcus aureus携带而引起疾病传播。也可见到散发病例。
SSSS是由Ⅱ组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引起的,通常是噬菌体71型。该菌产生剥脱素(也称表皮松解素),可导致皮肤颗粒层以上的表皮出现分离( 葡萄球菌感染)。原发感染多见于新生儿生后几天,发生于脐带残端或尿布区;稍大的患儿好发于面部。局部感染部位产生的剥脱素可进入血液循环,影响全身皮肤。
症状和体征
皮损初期常较浅表,伴有结痂。24小时内其周围皮肤出现疼痛,发红呈猩红热样,迅速扩散到其他部位。皮肤明显触痛,如皱褶的薄纸。红斑基础上产生松弛性水疱,并很快破裂形成糜烂面。水疱常发生于摩擦区域,如间擦部位,臀部,手,和脚。用手指轻压迫完整的水疱,疱壁向四周扩展(尼氏征)。表皮可轻易剥脱,常呈大片脱落。36~72小时内出现全身皮肤广泛剥脱,患者病情加重,伴明显系统性表现(如乏力、畏寒、发热)。剥脱处皮肤呈烫伤样改变。缺乏皮肤屏障功能可导致败血症 和水电解质失衡。
诊断
临床疑诊病例需活检以确诊(冷冻切片较快得到结果)。病理显示浅表性非炎症性表皮分离。儿童患者皮肤培养很少有阳性,而成人常阳性。培养的标本应从结膜,鼻咽,血液,尿液和可能的原发感染灶获取,如在新生儿肚脐或者可疑皮损。培养物不应该从大疱获取,因为它们通常是无菌的。
鉴别诊断
包括药物超敏反应、病毒疹、猩红热、热烫伤、遗传性大疱性疾病(如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某些类型)、获得性大疱病(如寻常型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鉴别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 及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TEN))。Stevens-Johnson 综合征有黏膜受累的典型特点,而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 合征没有这一特点。
治疗
早期诊断和治疗,很少发生死亡。角质层能迅速更新,治疗第5~7天内即可愈合。
诊断后应立即静脉用耐青霉素酶类抗葡萄球菌抗生素,萘夫西林,12.5~25mg/kg(体重>2kg以上新生儿)或25~50mg/kg(婴幼儿及以上),每6小时1次,直到症状改善,后改为口服氯唑西林, 12.5mg/kg(体重≤20kg婴幼儿和儿 童)或250~500mg(体重>20kg儿童),每6小时1次。S. aureusMRSA高发的患者或初始治疗反应不佳者应用万古霉素。禁忌使用糖皮质激素。润肤剂(如白凡士林)可防止从溃烂皮肤中丢失水分。尽量减少局部治疗和触摸。
如果病灶广泛、渗出,皮肤应视为烫伤处理( 烧伤 : 治疗)。水溶性聚合物凝胶敷料可能有用,但应尽量减少换药的次数。
检测携带者的措施以及预防和处理护理机构的流行感染将在其他章节讨论( 新生儿医院内获得性感染 :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