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定义出大量用于描述皮损的标准化语句,包括
“皮疹”是对暂时性的皮肤出疹的统称。
皮疹类型(原发损害)
斑疹是一种扁平、无触知的皮损,通常直径<10mm。斑疹不高出或低于皮面,仅仅是皮肤颜色的改变。大面积的斑疹称为斑片。斑疹常见于雀斑、扁平痣、文身、葡萄酒色痣、立克次体感染、风疹、麻疹(也可出现丘疹和斑块)及一些过敏性 药疹。
丘疹是一种高出皮面,可触知的皮损,通常直径<10mm可以感觉到或触诊。常见于痣、疣、扁平苔藓、昆虫叮咬、 脂溢性角化和日光性角化症、某些痤疮皮损、皮肤癌。用“斑丘疹”描述一些红色皮疹通常不够精确,因其特异性差,容易误用,所以应尽量避免。
结节是一种质地坚硬的丘疹,位于真皮或皮下组织。常见于囊肿、脂肪瘤和纤维瘤。
水疱是一种直径<10mm,内含澄清液体的皮损。特征性见于疱疹病毒感染,急性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及一些自身免疫性水疱性疾病(如疱疹样皮炎)。
脓疱是一种内含脓液的水疱。常见于细菌感染、毛囊炎,亦可见于一些炎症性疾病,如脓疱性银屑病。
荨麻疹(风团)是由局部水肿引发的高起皮面皮损。风团发红并且瘙痒。风团通常是个体对药物、昆虫叮咬、自身免疫高敏性的表现。物理刺激,如温度、压力、日光引起者较少见。典型风团持续<24h。
痂是由干涸的血清、血液或脓液组成。可见于炎症性或感染性皮肤病(如脓疱疮)。
糜烂是表皮全部或部分缺损后造成的暴露部分。可由外伤引起或见于各种炎症性或感染性皮肤病。表皮剥脱是一种由于搔抓、摩擦等造成的线状糜烂。
溃疡是较深的皮肤缺损,至少累及部分真皮部位。常见原因包括静脉瘀积性皮炎、伴或不伴血管损害的物理损伤(如压疮溃疡、外周动脉疾病)、感染和血管炎。
瘀点是一种压之不褪色的出血性斑点。见于血小板异常(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功能不全)、血管炎和感染(如脑膜炎球菌血症、落基山斑疹热及其他立克次体病)。
紫癜是较大面积的皮下出血。可触知的紫癜是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的标志。紫癜提示凝血功能障碍。大面积的紫癜称为瘀斑。
萎缩是皮肤变薄,干燥、皱缩,呈香烟纸样。可由慢性日光照射、老化、其他炎症性和(或)肿瘤性皮肤病引起。包括皮肤T细胞淋巴瘤和红斑狼疮。长期局部使用强效皮质类固醇制剂亦可引起皮肤萎缩。
瘢痕是创伤后由纤维组织代替正常皮肤形成的皮损。一些瘢痕可肥厚增生,高出皮面瘢痕疙瘩 是超过原发损伤边界的增生性瘢痕。
毛细血管扩张是一种小血管呈永久性扩张状态,可见于日光损伤部位,酒渣鼻,系统性疾病(特别是系统性硬化症),遗传性疾病(如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或长期局部使用氟化皮质类固醇制剂。
皮疹构型(继发形态)
皮疹构型是描述单个皮损的形状和多发皮损的分布情况。
线性皮损呈直线型分布,见于某些类型的接触性皮炎、线性表皮痣和纹状苔藓。创伤导致的皮损,包括病人指甲导致的抓痕,通常是线性分布的。
环形皮疹呈圆环状,中央皮肤正常。如环状肉芽肿,一些药疹,有些皮肤癣菌感染(如钱币癣)和二期梅毒。
钱币状皮损是呈圆形,硬币大小的皮疹,见于钱币状湿疹。
靶形(牛眼或虹膜形)皮损呈环状,中央色稍暗,是多形红斑的特征性皮疹。
匐行性皮损呈线性、分支或曲线分布。常见于一些真菌和寄生虫感染(如皮肤幼虫移行症)。
网状皮损呈花边、网格状分布。见于冷冻所引起的皮肤大理石色改变和网状青斑。
疱疹样皮损是群集的丘疹、水疱,常见于单纯疱疹感染。
带状分布皮损常用于描述群集性条带状分布皮疹,如带状疱疹。
皮损质地
位置和分布
颜色
红色皮肤(红皮病)可能是一些炎症或感染性疾病的表现。皮肤肿瘤也经常呈现出红或粉红色。浅表血管的疾病,如葡萄酒色痣也常呈现出红色。
橙色皮肤最常见于高胡萝卜素血症。由于饮食摄入过量β-胡萝卜素后沉积于皮肤的一种良性状态。
黄色皮肤常见于黄疸、黄色斑、黄瘤及弹性纤维假黄瘤。
绿色指甲提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感染。
紫色皮肤常见于皮下出血或血管炎。血管源性皮疹或肿瘤,如Kaposi肉瘤和血管瘤也可呈现紫色。眼睑淡紫色或暗紫红色皮疹是皮肌炎的特征性表现。
蓝色、银色和灰色在皮肤上出现,可能是药物或金属沉积的表现,如米诺环素、胺碘酮、金属银(银质沉着病)沉积。局部缺血的皮肤呈现紫色或灰色。深部皮肤痣呈现蓝色。
其他的临床症状
皮肤划痕征是局部压力作用于皮肤(如撞击或搔抓)后,划痕区出现风团。多达5%的正常人可出现此征,这可能是物理性荨麻疹的表现形式之一。
Darier征是摩擦皮肤后出现局部快速水肿反应。可见于色素性荨麻疹或肥大细胞增多症。
尼氏征表现为轻微压力作用于外观正常的皮肤就引起表皮剥脱,可见于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和一些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
Auspitz征是指刮除银屑病斑块表面鳞屑后出现点状出血。
Koebner现象表现为正常皮肤损伤后(如搔抓、摩擦、注射)也出现同样皮疹。这种现象常见于银屑病及,也可出现在扁平苔藓,常形成线状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