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
牙齿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按惯例从右侧上颌第三磨牙开始按数字进行命名 ( 识别牙齿)。
每个牙齿均由牙冠和牙根两部分组成,尖牙的牙根最长、最粗壮。牙齿内部的牙髓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周围是坚硬而多孔的牙本质,牙本质是覆盖于牙冠的一层非常坚硬的牙釉质;对触碰和温度变化很敏感。这种骨样的牙骨质覆盖在牙根上,当其健康时,表面覆盖有牙龈( 尖牙的剖面图)。
正常情况下,20颗乳牙于出生后6个月开始萌出,30个月出齐( 出牙时间)。这些乳牙6岁左右被开始逐渐萌出的恒牙替换,恒牙总数可达32颗。6~11岁期间称为混合牙列期,在此期间乳牙和恒牙共同存在。牙齿萌出的时间是一个骨龄标志,可以判断是否发育延迟或确立法医学年龄。
支持组织
在牙冠的颈部牙龈包绕牙齿。牙槽骨为松质骨,有容纳牙齿的牙槽窝。牙周膜由支持牙齿的组织构成——包括牙龈、上皮附着、结缔组织附着和牙周韧带。下颌骨和上颌骨的牙槽嵴容纳牙齿。从涎腺分泌的唾液可冲刷和保护牙齿。舌在咀嚼时调整食物的位置和摩擦牙面起辅助清洁作用。上颌骨的神经支配来源于三叉神经(第5对脑神经)第二支的上颌神经。下颌神经是三叉神经的第三支,支配下颌骨。
老年人或某些牙周炎患者,牙龈萎缩,接近牙冠的牙根暴露,常引起根面龋坏。如果牙齿结构损坏而必须拔除,维持骨完整性所必需的机械刺激消失,结果导致牙槽嵴萎缩(老年性萎缩)。
口腔
正常情况下,角化上皮位于唇的外侧面、舌背、硬腭和围绕牙齿的牙龈,角化牙龈由牙齿冠方延伸5-7mm。非角化黏膜覆盖远离牙齿的牙槽骨、唇内侧、颊、舌缘、舌腹、软腭和口底。唇部的皮肤和黏膜以唇红缘为界限。
包含口腔前庭区和牙槽非角化部分的颊黏膜光滑、湿润,色泽比牙龈的粉红色更深(与健康牙龈相比)。在此区域内的良性病变包含白线(一种细白线,常位于双侧颊部易被牙齿咬伤的咬拇平面处),福代斯斑(异位皮脂腺,表现为<1 mm的淡黄色斑点,也可发生于唇部)和白色海绵状斑痣(覆盖双侧大部分颊黏膜的厚白色皱褶)。有时,粘膜的色素沉着可能来自于掺入组织中的异物。最常见的是银汞充填物引起邻近粘膜发黑或发蓝,这被称为汞合金纹。腮腺导管的开口位于双侧上颌第一磨牙相对应的颊黏膜,应避免误认为异常病变。认识这些现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活检和忧虑。
舌背表面覆盖有许多略苍白隆起的丝状乳头。这些丝状乳头中间散布着独立的微红色突起,称为菌状乳头,8~12个比较大的轮廓乳头,位于舌后部,呈“V”形排列。轮廓乳头并非突出于舌,而是被沟所围绕。叶状乳头表现为位于近咽前柱舌缘的狭缝样皱褶,这些皱褶的长度各异,易与恶性肿瘤相混淆。同样,舌盲孔、正中菱形舌和少见的舌甲状腺结节,也易误认为恶性病变。舌扁桃体位于舌背后部,是瓦尔代尔环的一部分,应避免误认为病变。如果一种明显的异常呈双侧性,这往往是正常结构的变异。
舌神经(第5对脑神经的分支)支配舌的一般感觉,鼓索神经(来源于第7对脑神经)支配舌前2/3的味觉。舌咽神经(第9对脑神经)支配轮廓乳头后舌的触压觉和味觉。舌具有感知甜、咸、酸、苦和鲜(一种由天然的谷氨酸和谷氨酸盐如调味剂谷氨酸单钠引起的味觉)的感受器。尽管以前认为这些感受器独立位于舌的特定部位,现在的观点,味觉感受器散布于舌背。舌下神经(第12对脑神经)控制舌的运动。
主要的唾液腺包括双侧的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大多数口腔黏膜表面含许多小的黏液腺。口底前部双侧中线旁有下颌下腺导管的开口,其排出同侧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物。腮腺通过导管排出分泌物至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