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因异物或重大创伤使上气道梗阻,或其他方法无法建立通气,则需建立外科气道。外科气道既往也是气管插管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措施。然而,手术气道从初始切口到通气平均需要约100秒; 喉罩气道 (LMAs)和其他设备提供了更快速的救援通气手段,极少数患者需要紧急手术通气道。
环甲膜切开术
环甲膜切开术({blank} 紧急环甲膜切开术)是一种紧急建立外科气道的经典方法,较气管切开快捷。
与喉镜插管定位或通气不同,环甲膜切开术的正确位置包括伸展颈部和向后拱起肩膀。 无菌准备后,用非惯用手握住喉头,惯用手捏住刀片垂直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环甲膜。用气管拉钩保持切口开放防止回缩,通过外科切口将内径为6mm的气管导管或小号的气管切开导管(多用带气囊的4.0Shiley导管)置入气管。
并发症有出血、皮下气肿、纵隔气肿和气胸。市场上有多种产品可用于快速建立外科环甲膜气道,产品的配套导管能保证充分的氧供和通气。与之前的推荐意见相反,大口径静脉导管针穿刺环甲膜并不能保证足够通气,除非气源动力能达到50磅(射流吹气机或射流呼吸机)。
气管切开术
气管切开术是一个更复杂的过程,因为气管环非常接近,通常必须移除至少一个环的一部分才能置管。 气管切开术最好在手术室内由外科医生完成。紧急处理时,这项操作与环甲膜切开术相比,并发症风险更高,没有任何优势。然而,对于需长时间通气患者,则是优先选项。
对于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经皮气管切开术是一项适宜的选择。这种床旁技术使用皮肤穿刺及扩张器来插入气管导管。常借助气管内纤维镜,防止操作时刺破气管后壁膜部和食管。
极少数情况下,气管切开术会造成出血、甲状腺损伤、气胸、喉返神经麻痹、大血管损伤或插入部位迟发的气道狭窄。
气管侵蚀不常见。 它更常见于袖口压力过高。大血管出血(例如,无名动脉)、瘘管(尤其是气管食管瘘)和气道狭窄极其罕见。使用带高容低压气囊的导管,且导管型号合适;密切(每隔8小时)监测气囊压力,且维持其压力 < 30cm水柱。这么做可以降低气管发生压力性缺血坏死的风险。但是,对于伴有休克,低心输出量或脓毒症患者,仍然特别容易发生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