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气道后如没有自主呼吸,也没有呼吸装备可供使用,则立即开始人工呼吸复苏(口对面罩或口对屏障装置),口对口通气很少推荐。呼出气含有16%~18%氧气及4~5%二氧化碳,这足以维持血氧及二氧化碳值接近正常。高于需求量的通气可能产生胃扩张及误吸风险。
袋阀面罩(BVM)装置
这些装置包括一个带有活瓣装置的自动膨胀气囊(复苏囊)和适合面部组织的柔软面罩。当接上氧气供应装置时,它们提供60%~100%的吸入氧气。 在经验丰富的医生手中,BVM设备在许多情况下都能提供足够的临时通气,从而有时间系统地获得最佳的气道控制。然而,如果带瓣气囊面罩通气 >5分钟,空气会进入胃内,需插鼻胃管排出胃内积气。
气囊-活瓣-面罩式呼吸器不能保持气道通畅,因此软组织松弛的患者需要仔细定位和手动操作({blank} 开放气道时头和颈部位置 和 {blank} 抬举下颌),与其他用于保持呼吸道畅通的附加装置一样。
在BVM通气期间可以使用口咽气道或鼻咽呼吸道,以避免口咽软组织阻塞气道。这些设备会引起有意识的患者出现窒息,潜在呕吐和误吸的可能性,因此应谨慎使用。
使用几种方法来选择合适尺寸的口咽气道,最常见的是测量口角与下颌角之间的距离。
复苏气囊也与人工气道联用,包括气管内插管、声门上和咽部气道。儿童用气囊有压力的瓣膜,可限制气道峰压(常为35~45cm H2 O);施救者必须关注活瓣位置,避免通气不足。 必要时可关闭减压安全阀以提供足够的压力。
喉罩气道(LAMs)
喉罩气道管或其他声门上气道可以插至下口咽部以防软组织引起的气道阻塞以建立有效的通气通道({blank} 喉罩)。喉罩允许气管内插管或胃管通过。喉罩封闭了喉部入口处(不同于面罩与脸部接触),喉罩避免了面罩密闭性不佳的问题,以及下颌和舌移位的危险。喉罩已成为标准的复苏通气技术,可用于气管插管失败、特定的麻醉和急诊场景。并发症包括有正常呕吐反射和/或过度通气患者呕吐及误吸。
有很多LMA插入技术。 标准的做法是将已放气的喉罩按压在硬腭上(用惯用手的中指),将其旋转越过舌根,直至喉罩到达下咽部,其尖端位于食道上部。一旦置于正确位置,将喉罩囊充气。喉罩置入前,喉罩囊充入半推荐量气体,可使喉罩顶部变硬,便于操作。新型口罩版本使用按气道塑型的凝胶代替充气囊。
虽然喉罩气道不能将气道与食管以及气管插管隔离,但与袋式面罩通气相比,它具有一些优势:
新款喉罩有一开口,经此可插入一根小导管进行胃部减压。
喉罩密闭气道的功效与气管导管不同,与气囊充气压并不直接相关。对于气管导管,气囊压力越高,其密闭越紧;喉罩与之不同,过度充气反而使喉罩囊变得僵硬,更难匹配病人解剖形态。若密闭不够,应稍微降低 充气压力;如未见效,应试用更大号的喉罩。
紧急情况下,喉罩气道应视为桥梁设备。 放置时间过长,喉罩气囊过度充气,或两种情况同时存在,都会压迫舌头导致舌头水肿。此外,如果非昏迷患者在LMA插入之前(例如,用于喉镜检查)给予 肌肉松弛剂 ,当药效消失时它们可能会堵塞并且可能会误吸。撤除喉罩(如果过度通气和恶心反射严重),或者使用止吐药物,然后选用气管插管替代原先的气道方案。
气管内导管
气管内导管通常经口直接插入气管,其次是经鼻途径。 气管内导管具有高容量、低压气囊封套,可防止漏气并降低误吸风险。传统上,套囊管仅用于成人和儿童 > 8岁;然而,婴儿和幼儿越来越多地使用带套管来限制空气泄漏或误吸(特别是在运输过程中)。 有时袖口没有充气膨胀,或仅膨胀到不会出现明显漏气的程度。
对于昏迷患者、失去气道保护能力的患者和需要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气管内插管是一种明确有效的保护受损气道、减少误吸和实施机械通气的方法。气管内导管也允许实施下呼吸道吸痰。心脏停止时虽然可以通过气管内给药,但是不提倡这么做。
放置通常需要熟练的从业者进行喉镜检查,但是提供其他选择的各种新型插入装置正在变得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