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 |
感染性微生物 |
宿主 |
感染发现的地区 |
描述 |
斑疹伤寒 |
||||
流行性斑疹伤寒(虱传斑疹伤寒) 复发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复发,有时在首次感染后数年) |
普氏立克次体由虱传播 |
人 |
在世界各地(在美国不常见,但偶尔也会发生在与飞鼠有接触的人身上) |
在细菌进入人体后大约 7 至 14 天,突然出现症状,伴有发热、头痛和极度疲劳(虚脱)。皮疹在第 4-6 天出现。特别是 50 岁以上的患者 |
鼠型斑疹伤寒 |
地方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或猫立克次体,由跳蚤传播 |
猫,啮齿动物,负鼠 |
全世界 |
在细菌进入人体后大约 8 到 16 天,开始出现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的症状,但不那么严重。 |
丛林斑疹伤寒 |
||||
丛林斑疹伤寒 |
恙虫病立克次体由螨传播宿主 |
螨虫(螨虫既是传播者也是宿主) |
亚太地区,以日本、韩国、中国、印度和澳大利亚北部为界 |
潜伏期6~21天后,突然发病,有发热、畏寒和头痛,皮疹出现在第5~8天 恙螨叮咬部位可出现黑色痂皮。皮疹在第 5-8 天出现。 |
斑疹热 |
||||
立氏立克次体,通过蜱传播 |
啮齿动物 |
西半球,包括美国大部分地区(缅因州、夏威夷州和阿拉斯加州除外)以及中美洲和南美洲 |
在细菌进入人体后约 3~12 天,开始出现症状。 |
|
非洲立克次体,由蜱传播 |
奶牛 |
撒哈拉以南非洲和西印度群岛 |
在细菌进入人体后约 4~10 天,开始出现症状。通常在蜱叮咬的部位出现黑色结痂。 |
|
地中海斑疹热(南欧斑疹热) |
康氏立克次体,由犬蜱传播 |
犬 |
非洲、印度、南欧,以及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周围的中东地区 |
在细菌进入人体后约 5~7 天,开始出现症状。蜱咬部位可能会形成黑色结痂。 |
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由蜱传播 |
啮齿动物 |
亚美尼亚、中亚、西伯利亚、蒙古和中国 |
蜱咬部位可能会形成黑色结痂。 |
|
澳洲立克次体,由蜱传播 |
啮齿动物 |
澳大利亚 |
蜱咬部位可能会形成黑色结痂。 |
|
帕克立克次体,由蜱传播 |
啮齿动物 |
美国南部和南美洲 |
在细菌进入人体后约 2~10 天,开始出现症状。通常在蜱叮咬的部位出现黑色结痂。 |
|
小蛛立克次体由螨传播 |
家鼠 |
首先在纽约市发现 美国其它地区、俄罗斯、韩国和非洲 |
螨叮咬部位出现小黑色结痂。它发展成一个小的溃疡,在愈合时留下疤痕。大约 1 周后,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和广泛的皮疹出现。 |
|
单核细胞埃里希体病 |
查菲埃立克体,通过蜱传播,主要是孤星蜱 |
白尾鹿和其它哺乳动物 |
美国东南部和中南部 |
症状通常在蜱叮咬后约 12 天开始。包括发烧、寒战、肌肉酸痛、虚弱、恶心和/或呕吐、咳嗽、头痛和全身不适感。躯干、手臂和腿部可能会出现皮疹。 |
粒细胞无形体病 |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通过蜱传播 |
主要是老鼠和其它小型啮齿类动物 |
在美国、东北部、大西洋中部、中西部上游和西海岸 欧洲 |
症状通常在蜱叮咬后约 12 天开始。包括发烧、寒战、肌肉酸痛、虚弱、恶心和/或呕吐、咳嗽、头痛和全身不适感(不舒服)。 |
Q 热 |
||||
贝纳特氏立克次体,通过吸入被感染的含有细菌的空气飞沫或食用受污染的生牛奶传播 |
绵羊、牛、山羊 |
全世界 |
在细菌进入身体后大约 9-28 天,会突然出现症状。有发热,剧烈头痛,畏寒,极度衰弱,肌肉痛,胸痛和肺炎,但无皮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