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时,肝细胞(可产生胆汁)与十二指肠(小肠的第一段)之间某些部位的胆汁流出受阻。胆汁流动受阻时,胆红素(衰老或受损红细胞被分解时形成的废物)会逸出进入血液并积累。通常,胆红素与胆汁在肝内结合,通过胆管流入消化道,并从体内清除。大部分胆红素通过粪便排出,但也有少量通过尿液排出。
病因
症状
黄疸、尿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及全身瘙痒是胆汁淤积的典型症状。黄疸是指过多的胆红素沉积在皮肤引起皮肤和眼睛黄染,肾排出过量的胆红素引起尿色加深。滞留在皮肤内的胆汁产物可引起瘙痒,搔抓患处可造成损伤皮肤。粪便颜色变浅是因为胆红素进入肠道的通路受阻,妨碍它从体内向粪便中排泄。粪便可能包含过多脂肪(一种称为脂肪泻的疾病),因为胆汁无法进入肠道帮助消化食物中的脂肪。脂肪便会产生难闻的气味。
肠道内缺乏胆汁意味着钙和维生素 D 不能被很好的吸收。如果胆汁淤积持续下去,这类营养素缺乏可引起骨质丢失。同时,维生素 K,这类凝血所需要的物质,由于在肠道中的吸收障碍,会引起出血的倾向。
长时间的胆汁淤积会导致肤色暗沉和皮肤黄色脂肪沉积;根据胆汁淤积的病因不同,可能还合并其他症状如腹痛、食欲减退、呕吐或发热。
诊断
根据症状和体检的结果,医生会怀疑黄疸患者患有胆汁淤积并尝试确定病因是位于肝内还是肝外。
最近服用过可引起胆汁淤积的药物,也被视为肝内原因。皮肤上可见小蜘蛛状血管(称为蜘蛛痣)、脾肿大、腹内液体积聚(腹水)都是慢性肝脏疾病的体征,也提示病因位于肝内。
提示着来自于肝外原因的症状是某些特殊类型的腹痛(如右上腹间断性腹痛,有时也合并有右肩痛)或者胆囊肿大(体检中可以触及,或者某些影像学检查可以检测到)。
某些发现并不能提示究竟是肝内或是肝外的病变。包括过量饮酒,食欲减退、恶心和呕吐。
通常,会进行血液检查以检测两种酶(碱性磷酸酶和 ɤ-谷氨酰转肽酶)的水平,这两种酶在胆汁淤积患者中都非常高。血液检测胆红素水平只能表示胆汁淤积的严重程度,不能表明它的病因。
如果血液检查结果异常,往往会进行影像学检查(通常为超声检查)。亦可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或有时进行磁共振成像 (MRI),作为超声检查的补充或替代检查。若原因似乎是在肝脏内,通常可通过肝活检确定诊断。
如果原因似乎为胆管阻塞,通常对胆管做更精确的成像检查。通常情况下,会进行以下检查中的一项: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通过口腔插入一根可弯曲的内视镜(内窥镜),并进入小肠,然后通过内视镜向胆管和胰管注入不透射线的造影剂(在 X 光下可见)。再进行 X 光照射。
-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MRCP 是胆管和胰管的 MRI,它通过使用特殊的技术可使管内的液体显得明亮而周围组织发暗。
-
超声内镜:将一个置有超声探头的可弯曲的可视导管(内镜)通过口腔进入小肠,而获得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