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见病毒感染概述。)
天花病毒仅存在于人中——在动物中不存在。
有两种主要形式:
在整个历史上,天花已经导致数百万人死亡。200 多年前天花疫苗(第一种疫苗)被研制出来。疫苗被证实非常有效,并已在全球范围内接种。最后一例天花病例报道于1977年。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天花已经消灭,并建议停止疫苗注射。
该病毒的样本保留在两个高度安全的实验室(分别在美国和俄罗斯)。
由于疫苗的保护作用逐渐消失,因此几乎所有人(甚至以前接种过的人)都被认为对天花不同程度地易感。因为病毒样本仍被保存着,人们才担心缺乏保护,有人担心恐怖分子会获得病毒并将其释放到人群中。由此导致的流行爆发将是毁灭性的。
天花病毒直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可通过吸入被感染者呼出或咳出的飞沫所污染的空气而传染。接触感染者的衣物或床上用品也可以感染疾病。天花通常传染给密切接触感染者的人。少数情况下,天花在封闭环境中通过空气传播,如建筑物,其中有人患有天花。学校或工作场所的大爆发并不常见。
病毒在自然环境中存活不会超过2天,若温度和湿度较高则会更短。
症状
大天花
大天花的症状始于感染后 7~17 天。感染者可出现发烧、头痛和腰背痛,并感到极度虚弱。他们可出现重度腹痛,并产生谵妄。
2 或 3 天后,口腔和面部出现扁平的红色斑疹。此后不久,它蔓延至躯干和腿部,然后扩散到手脚上。患者仅在皮疹出现后才具有传染性,在皮疹出现后7~10天传染性最高。在1~2天之后,斑点变成充满脓液的水泡(脓疱)。8~9天后,脓疱结痂。
肺、脑和/或骨可能被感染。
约30%的天花患者死亡,通常出现在疾病的第二周。一些幸存者会遗留较大的丑陋的瘢痕。
在少数重型患者中,初始症状出现得更快、更剧烈。一种罕见类型,称为出血性天花,可引起出血。几天后,皮肤、粘膜和胃肠道出血。几乎所有出血性天花患者在 5 或 6 天内死亡。
小天花
诊断
预防
预防是面对天花的威胁最好的选择。预防措施包括
疫苗在接触病毒之前接种效果最好。但是,即使是在接触病毒后,接种疫苗仍有助于预防疾病或降低其严重程度。疫苗可在接触病毒后最长 4 天时起效,但越早接种,效果越好。
如果疫苗接种成功,接种部位会在大约 7 天内出现一个水疱。如果不出现水疱,则需要重新接种。水疱周围的区域可能会发红。很多人也会出现发热和肌肉疼痛,并在接种后的一周感到全身不适。
疫苗接种对某些人而言存在危险,特别是对于免疫系统受损的人(比如患有艾滋病的人或服用抑制免疫系统药物的人)。健康人群出现天花疫苗的不良反应十分罕见。与从未接种疫苗的人相比,以前接种疫苗的人不良反应少见:
新型药物如牛痘免疫球蛋白和抗病毒药物西多福韦可帮助治疗不良反应,并降低死亡风险。不过,由于这些危险的存在,仅建议对有高危暴露因素的人接种疫苗,主要是某些军事人员以及参与注射或处理疫苗及相关材料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和医疗保健工作者。
出现怀疑天花的表现的患者应被隔离以避免病毒传播。接触感染者的人由于不会传播感染而不必隔离,除非他们也患病并出现皮疹。但是,当接触者出现感染的第一个信号时即应给予密切观察及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