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围内,约有 1800 万人患有盘尾丝虫病。其中约有 270,000 名患者失明,750,000 名出现视力损害。盘尾丝虫病是全球感染性失明的第二大原因。
盘尾丝虫病最常见于非洲热带及南部(亚-沙哈拉沙膜)地区。偶见于也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及巴西沿亚马逊河地区。
盘尾丝虫病的传播
盘尾丝虫病通过雌性黑蝇的叮咬传播,这些黑蝇滋生在水流迅速的小溪内(故本病称作河盲)。
感染周期始于黑蝇叮咬带虫的人,并因此感染上盘尾丝虫的不成熟形式——称作微丝蚴。微丝蚴在蝇体内发育成幼虫。黑蝇再次叮咬其他人时,将幼虫传到该人的皮肤内。幼虫移动到皮下,形成包块(结节),并在 12~18 个月后发育为成虫。雌性成虫可在这些结节内存活长达 15 年。交配后雌虫产卵发育为微丝蚴,微丝蚴离开成虫。一条成虫每天可产1000条微丝蚴。成千微丝蚴在皮肤或眼睛等组织移行致病。
通常需多次叮咬才可引起感染症状,故疫区旅行者较少感染本病。所以,感染不太可能出现于正在疫区旅行的人。
由于这种感染的传播地靠近河流,所以很多人避免这些地方。不能够在河流附近居住或劳作影响了他们的庄稼种植。因此本病可导致一些地区出现粮食匮乏。
症状
盘尾丝虫病的症状发生于微丝蚴死亡时。其死亡可致强烈的瘙痒,瘙痒可以是本病唯一的症状。感染者可出现皮疹伴发红。可有皮肤红疹形成,随时间推移,皮肤可增厚、粗糙、皱缩。可能会出现弹性丧失和斑点状色素脱失。严重病例可能出现长的皮肤褶皱,在下腹部和大腿上方悬挂下来(“悬垂性腹股沟症”)。包括生殖系统区域在内的淋巴结发炎肿胀。在皮肤下可见或触及含有成虫的肿块(结节)。肿块通常不会引起症状。
对视力的影响可自轻微损伤(模糊)至完全失明。眼睛可出现炎症红肿、畏光。接触亮光可导致疼痛。若不治疗,角膜将完全失去透明或形成瘢痕,从而导致失明。眼内其他结构如虹膜、瞳孔、视网膜等均可受累及。视神经可发炎、变性。
如果人们失明,他们可能变得无法工作和养家糊口,并且寿命可能会缩短。
诊断
通常为诊断盘尾丝虫病,医生取一块皮肤样本查找微丝蚴。医生可能会使用裂隙灯寻找眼睛中的微丝蚴。
可能做血液化验以寻找感染的证据,但这些检查并不一定总是可靠或可行。
可切取皮下结节检查成虫,但此法必要性小。
预防
治疗
治疗方面,可采用伊维菌素单剂口服,然后每 6~12 月重复一次,直到症状消失。伊维菌素杀灭微丝蚴,减少皮肤和眼睛中微丝蚴数量。它可以在数月内减少成虫的微丝蚴产生。它不能杀灭成虫,但重复给药可降低成虫的生育能力。如果盘尾丝虫病患者住在罗阿丝虫传播的非洲地区,医生会在给他们伊维菌素之前检查他们是否患有罗阿丝虫病,因为伊维菌素会在罗阿丝虫病患者中引起严重的脑部炎症(脑炎)。
有时,医生也会给患者使用 6 周的强力霉素(抗生素)以治疗盘尾丝虫病。强力霉素可杀死生活在蠕虫体内且对蠕虫生存至关重要的细菌。因此,许多雌性成虫死亡,其它成虫会产生少量或不产生微丝蚴。该药副作用轻微。
过去曾行结节外科切除术,现已被伊维菌素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