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和晶状体具有折光能力,能将进入眼内的光线折射后聚焦在视网膜上,因而人眼能产生清晰的物像。在具有屈光能力的两个眼球结构中,角膜的形态是固定的,但晶状体的形状可以改变,因而能使不同距离的物体聚焦在视网膜上。变为圆形时,晶状体可以使近处的物体聚焦。变得扁平时,晶状体可以使远处的物体聚焦。当角膜和晶状体不能使物体投射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时,即为屈光不正。
原因
导致屈光不正的原因有多种。
眼球过大,超出了角膜和晶状体的屈光能力,此种情况称为近视。由于角膜曲度和相对较长尺寸,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而非之上),因此人们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在儿童中,近视程度会在儿童停止生长前不断加深。
眼球过小,达不到角膜和晶状体的屈光能力,此种情况称为远视。由于相对较短,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后。对于轻度远视的儿童和青少年,如果晶状体足够灵活,使光线能够在视网膜上正确重新聚焦,他们或许能够清楚看见。但是,随着年龄增加,晶状体僵硬。因此,随着远视成人患者年龄增加,要看清楚近处的物体变得越来越困难,要看清楚远处的物体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在光线昏暗时,近处物体更加模糊。
散光是指角膜或晶状体形状不完整(不完全是圆形或球形的),导致任何距离的物体看起来都很模糊。
屈光参差的患者,双眼之间的屈光不正存在明显差异。
老花眼随年龄增长而出现。当人们接近 40 或 45 岁时,晶状体变得越来越僵硬。晶状体无法轻松改变形状,因此无法在近处的物体上聚焦。随着成人年龄增加,他们经常会发现自己在看近处物体时存在困难。造成这种困难是由于晶状体失去改变形状的能力。
无晶状体是指由于出生缺陷、眼部损伤或白内障治疗手术而造成的晶状体缺失。如果为了治疗白内障而摘除晶状体,但又没有进行晶状体植入术,则任何距离的物体看起来都是模糊的。
症状
屈光不正的患者可能会注意到,看远处物体、近处物体或无论远近时,视力模糊。例如,近视的儿童可能难以看清学校的黑板。有时患者因眯眼或皱眉而出现头痛。在儿童中,阅读时皱眉和过度眨眼或揉眼睛可能表示儿童屈光不正。偶尔,当人们长时间盯着某物试图看清时,眼睛会变干燥、发痒、发红或受到刺激,视觉似乎暂时模糊。
诊断
所有人都应该定期让眼科医生(专门进行眼睛疾病评估和[外科和非外科]治疗的医生)或验光师(专门诊断和治疗屈光不正的健康照护从业人员)进行眼科检查。眼科检查应该每 1 至 2 年进行一次。儿童筛查帮助检查屈光不正,以使其不会影响学习。
检查时,使用视力表确定视觉锐度(视敏度)。根据视力正常(未受损)者所看到的状态,测量视敏度。例如,视力为 20/60 的人在 20 英尺(约 6 米)处能看清的事物与视力正常者在 60 英尺(约 18 米)处能看清的事物相同。换言之,对于视力正常者在 60 英尺开外的地方能够看清的事物,患者必须在 20 英尺以外的地方才能看清。虽然屈光不正通常出现在其他方面都健康的眼睛中,但检测一般也包括与屈光不正无关的评估,如视野、眼压和眼球运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