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是位于肛门之上的一段大肠,粪便排出前即储存于此。肛门是消化道末端开口,粪便由此排出体外。(也可参见肛门和直肠概述。)
大多数肛门直肠瘘起源于肛门或直肠壁上较深的腺体,有些则是因为肛门直肠脓肿引流后所致。有时,肛门直肠脓肿引流后形成瘘管,但病因通常不明。瘘管更常见于克罗恩病或结核病患者。也可见于有肿瘤、憩室炎、癌症或者肛门或直肠损伤的患者中。婴儿发生的肛瘘通常是出生缺陷所致,男婴多于女婴。
连通直肠和阴道的瘘管(称为直肠阴道瘘)可由放疗、癌肿、克罗恩病或妇女分娩时损伤所引起。
症状
诊断
检査时可发现一个或多个瘘管的开口,或在皮肤黏膜表层下面触到瘘管。
插入探针检查可确定瘘管深度和方向。通过观察插入直肠的肛门镜(短的刚性导管),用探针检查可了解瘘管内口位置。用乙状结肠镜(一根明显更长的观察导管)进行检查(参见内镜检查)可帮助医生确定此瘘管是否由于癌症、克罗恩病或其他疾病所致。
治疗
之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手术打开瘘管(瘘管切开术)。手术过程中,有时会切除部分括约肌。如果肛门括约肌切除过多,患者可能发生难以控制排便的症状。更新的外科方法是使用先进的皮瓣(皮瓣可在瘘开口处伸展)或其他手术操作闭合瘘管内口。安装生物插头或纤维蛋白胶可替代外科手术。
如患者有腹泻或克罗恩病,术后会出现伤口不易愈合,因此通常不做手术。治疗克罗恩病的药物有助于瘘管闭合。